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7-26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央視網消息:川流不息的車,是他眼中的商機;圍著車“偷看”,讓他看出了驚人的財富!他不造車不賣車不修車,卻賺上了汽車的錢。如何巧賺車中錢!林清告訴你!
汽車,如今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如何賺和車相關的錢,您可能就有疑問了,我們不造車不賣車不修車,怎么賺這份錢呢?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就是和您一樣的人,他不僅賺到了錢,還賺的停不下來,一起來看看吧。
2018年6月10日,林清一早就出現在一個小區的停車場。停車場是他生活中最喜歡去的地方。
林清:一到停車場,基本上一整排的車都會一輛一輛看過去。
他不停地趴在別人車窗上看,恨不得自己能打開門進去。
林清:有時候車主人還坐在上邊,我趴到玻璃上看,人家嚇了一跳還以為要干什么。
好幾次,被停車場的保安懷疑,把他當成了盜車賊。
林清:你是干什么的,想做什么,是不是想偷車。
林清的朋友黃李興:走在路上也會瞄一下,就在里面琢磨。
林清今年37歲,因為愛看車,他很多次被人當做小偷,即使這樣,他也不在乎,因為汽車給他帶來了無限的商機,他不造車不賣車也不會修車,卻賺上了和汽車有關的錢,賺錢的速度讓很多人驚訝。
座墊同行吳國忠:很震撼,一夜之間,大江南北都是他的產品,我們做那么久,沉淀那么久,都無法達到這種高度。
林清的朋友劉孝端:就是跟著他有錢掙,(我認為)一年賺個幾十萬百萬已經足夠了,沒想到他后面又有一個新的產品出來,讓你再翻一倍,或者200萬甚至1000萬都有可能,真的有很多秘密武器。
就這么簡簡單單看兩眼,再圍著車轉一圈,這究竟是什么路數?林清到底看的是什么呢?他最早在行業里出名是因為把1000多元的東西賣到了20000多元。
因為自己會賺錢、還能帶動別人賺錢,林清在2006年,25歲時,就被我們《致富經》欄目報道過,那時的他穿西裝扎領帶,還留了八字胡,年銷售額是500多萬元,而12年后我們再次見到他時,粉色的長袖,粉色的短袖,粉色的手機,不僅外型有很大的變化,年銷售額也達到5000多萬元,財富增長了十倍,但他所有的變化都離不開一樣東西——車。
林清愛逛停車場,因為他總能在別人的車里發現讓自己發財的東西,他了解了汽車的方方面面,面對記者隨口就是一串大數據,2017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2.17億輛;2017年新注冊登記機動車3352萬輛。他覺得,除了汽車銷售,汽車美容、汽車裝飾、汽車養護、汽車電子娛樂等都充滿了商機,汽車服務市場就是個閃閃發光的大金礦,可是,怎么去挖這個金礦,一時半會還無從下手。
林清出生于福建省寧德的一個農村家庭,父母都務農,家庭條件不好,他從小就有一個夢想。
林清:有摩托車的家庭往往家里是經商的,(我們)普通的家庭,最多就是有輛自行車。
1999年中專畢業后,林清開始到處打工,2004年8月份,他狠下心花了十萬元買了一輛轎車,終于圓了自己的有車夢。誰都沒有想到,就是從買這輛車開始,林清陸續解開了一連串靠車賺錢的密碼。
林清:新車里邊有皮革的異味,還有一些塑料件的異味,比較難聞,不舒服。
新車里的異味讓他非常難受,一次偶然機會,聽一位朋友介紹,有一種東西放車里可以去味,他就到專賣店買了三小包。
林清:當時那個店鋪的老板說你買回去沒有效果,明天拿過來退,我給你兩倍的補償。
林清當時也沒報多大希望,隨意把那三包扔在車里,第二天他發現,車里的異味果然輕了一些。
林清:第二天打開車門的時候,我當時感到非常的驚奇,就這么三小包。
拆開一看,里面是這種黑黑的粉渣,為何這看似不起眼的東西能去除嗆鼻的異味?為了搞清楚這些東西是什么,他花了半個月時間去尋找,當年,就是在這樣一個黑乎乎的房子里,林清看到了這種黑色粉末原始的樣子。
林清:這個就是炭窯里剛出來的成品炭,當時可以直接拿來做工藝品,如果破碎掉就可以拿來作為一種原材料,這個扔到地板上是一種鋼筋的聲音。
這么一小包不到二兩能賣10元錢!他進一步了解到,這東西就是用普通竹子加工竹制品時的下腳料燒制而成,生產過程不復雜,成本也很低。
林清:這個在裝窯,把竹子切成一樣的高度,這個窯最高的地方是2.2米,我們正常鋸的是1.5米左右,裝進去后,像這樣一窯,能裝三噸竹子,成品出來后大概有600公斤,里邊的溫度最高會達到1000多度,這些都是已經在燒了。
央視網消息:川流不息的車,是他眼中的商機;圍著車“偷看”,讓他看出了驚人的財富!他不造車不賣車不修車,卻賺上了汽車的錢。如何巧賺車中錢!林清告訴你!
汽車,如今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如何賺和車相關的錢,您可能就有疑問了,我們不造車不賣車不修車,怎么賺這份錢呢?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就是和您一樣的人,他不僅賺到了錢,還賺的停不下來,一起來看看吧。
2018年6月10日,林清一早就出現在一個小區的停車場。停車場是他生活中最喜歡去的地方。
林清:一到停車場,基本上一整排的車都會一輛一輛看過去。
他不停地趴在別人車窗上看,恨不得自己能打開門進去。
林清:有時候車主人還坐在上邊,我趴到玻璃上看,人家嚇了一跳還以為要干什么。
好幾次,被停車場的保安懷疑,把他當成了盜車賊。
林清:你是干什么的,想做什么,是不是想偷車。
林清的朋友黃李興:走在路上也會瞄一下,就在里面琢磨。
林清今年37歲,因為愛看車,他很多次被人當做小偷,即使這樣,他也不在乎,因為汽車給他帶來了無限的商機,他不造車不賣車也不會修車,卻賺上了和汽車有關的錢,賺錢的速度讓很多人驚訝。
座墊同行吳國忠:很震撼,一夜之間,大江南北都是他的產品,我們做那么久,沉淀那么久,都無法達到這種高度。
林清的朋友劉孝端:就是跟著他有錢掙,(我認為)一年賺個幾十萬百萬已經足夠了,沒想到他后面又有一個新的產品出來,讓你再翻一倍,或者200萬甚至1000萬都有可能,真的有很多秘密武器。
就這么簡簡單單看兩眼,再圍著車轉一圈,這究竟是什么路數?林清到底看的是什么呢?他最早在行業里出名是因為把1000多元的東西賣到了20000多元。
因為自己會賺錢、還能帶動別人賺錢,林清在2006年,25歲時,就被我們《致富經》欄目報道過,那時的他穿西裝扎領帶,還留了八字胡,年銷售額是500多萬元,而12年后我們再次見到他時,粉色的長袖,粉色的短袖,粉色的手機,不僅外型有很大的變化,年銷售額也達到5000多萬元,財富增長了十倍,但他所有的變化都離不開一樣東西——車。
林清愛逛停車場,因為他總能在別人的車里發現讓自己發財的東西,他了解了汽車的方方面面,面對記者隨口就是一串大數據,2017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2.17億輛;2017年新注冊登記機動車3352萬輛。他覺得,除了汽車銷售,汽車美容、汽車裝飾、汽車養護、汽車電子娛樂等都充滿了商機,汽車服務市場就是個閃閃發光的大金礦,可是,怎么去挖這個金礦,一時半會還無從下手。
林清出生于福建省寧德的一個農村家庭,父母都務農,家庭條件不好,他從小就有一個夢想。
林清:有摩托車的家庭往往家里是經商的,(我們)普通的家庭,最多就是有輛自行車。
1999年中專畢業后,林清開始到處打工,2004年8月份,他狠下心花了十萬元買了一輛轎車,終于圓了自己的有車夢。誰都沒有想到,就是從買這輛車開始,林清陸續解開了一連串靠車賺錢的密碼。
林清:新車里邊有皮革的異味,還有一些塑料件的異味,比較難聞,不舒服。
新車里的異味讓他非常難受,一次偶然機會,聽一位朋友介紹,有一種東西放車里可以去味,他就到專賣店買了三小包。
林清:當時那個店鋪的老板說你買回去沒有效果,明天拿過來退,我給你兩倍的補償。
林清當時也沒報多大希望,隨意把那三包扔在車里,第二天他發現,車里的異味果然輕了一些。
林清:第二天打開車門的時候,我當時感到非常的驚奇,就這么三小包。
拆開一看,里面是這種黑黑的粉渣,為何這看似不起眼的東西能去除嗆鼻的異味?為了搞清楚這些東西是什么,他花了半個月時間去尋找,當年,就是在這樣一個黑乎乎的房子里,林清看到了這種黑色粉末原始的樣子。
林清:這個就是炭窯里剛出來的成品炭,當時可以直接拿來做工藝品,如果破碎掉就可以拿來作為一種原材料,這個扔到地板上是一種鋼筋的聲音。
這么一小包不到二兩能賣10元錢!他進一步了解到,這東西就是用普通竹子加工竹制品時的下腳料燒制而成,生產過程不復雜,成本也很低。
林清:這個在裝窯,把竹子切成一樣的高度,這個窯最高的地方是2.2米,我們正常鋸的是1.5米左右,裝進去后,像這樣一窯,能裝三噸竹子,成品出來后大概有600公斤,里邊的溫度最高會達到1000多度,這些都是已經在燒了。
把竹子燒成這樣的竹片,冷卻后粉碎成顆粒就是竹炭。竹炭里面有很多人肉眼看不到的小孔,能吸附空氣中一部分浮游物質。當時,五噸毛竹的價格是1000元左右,能燒出一噸竹炭,打包一番就能賣到兩萬多元!
林清:利潤是非常高的,像我手里那這樣的竹炭做成成品后,按它的重量來說,價格在10倍到20倍以上。
林清覺得,這簡直是送上門的錢,他隨便雇幾個工人裝一下就能賣,簡直太容易了!福建有的是的竹子,林清決定馬上投資竹炭生產。
2004年10月份,林清專門到發展比較早的浙江竹炭企業參觀,一路看到了上百種竹炭產品。采購原料自己不用擔心,去已經成熟的炭窯買就行,那到底做什么樣的東西更賺錢呢?
林清:竹炭的產品線做多了以后就會發現,做竹炭枕頭的肯定競爭不過專門做床上用品的企業,因為它只要在這個枕頭里邊加上竹炭這個原料,那就成為竹炭枕了。所以這樣子,就是競爭對手非常多,但是跟任何一個競爭對手比都沒有優勢。
為了找到自己的優勢,林清決定縮小范圍,專門做汽車里用的竹炭包、竹炭掛件,賺有車人的錢。
林清投資了30萬元,雇了七八個人,2005年就有了自己的產品,他鎖定了汽車美容店、4s店,但當林清上門推銷時,大都被對方拒絕了,有時,對方拒絕的理由讓他哭笑不得。
林清:我當時有三個副總,年紀大的有50多歲,正常出去都不會認為我是老板的。
盡管在生意場上摸爬滾打四五年,但在2005年,他才24歲,因為年輕對方對他的能力表示懷疑,捎帶著就連他的產品也不接受。從此以后,林清開始在外表上格外注意,還專門留了八字胡。
林清老婆吳娟:他那時候很搞笑,他燙個卷發,然后留胡子,他想讓別人感覺到他比較成熟。
鄰居楊少武:認為太年輕了,可能大家就認為他做事不牢靠或者怎么樣。
小伙子要扮大叔,自己的產品沒有知名度,林清就通過免費試用打市場。到2006年,一年能賣五六百萬元,成了當地的致富明星,還被《致富經》節目報道,但林清沒有膨脹,他悄悄地又發現了一個比竹炭更賺錢的生意,價格是它的十幾倍,利潤更高!
林清:竹炭做得最好的時候一年的銷量也就不到1000萬元,同樣一輛車消費的竹炭類的產品,它可能只有幾十元錢,那消費一套汽車座墊就是幾百元錢。
竹炭靠枕,竹炭包,最貴的單價不超過100元,而汽車座墊不一樣,都是成套賣,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總價高,利潤高。
林清對記者說,汽車座墊看起來復雜,其實和做衣服一樣,找幾個手巧的人就行,而且容易復制,2010年他買了300臺縫紉機,雇了十幾個工人,開始接一些零散的訂單。
但誰都沒有想到,2013年,因為一款與眾不同的汽車座墊,出現了一天訂購500萬元的火爆局面,一年時間,銷售額達到3000多萬元。
座墊同行吳國忠:他就是完完全全的一匹黑馬,一夜之間大江南北都是他的產品。
朋友黃李興:一天能做到500多萬,一個展會下來最多就收到1300多萬,三天左右,在這個行業已經算天文數字了。
鄰居楊少武:我心里就納悶,我就奇了怪了,剛開始他做的并不大,只有幾十個人做,一下子要幾百個人做,你這個生產量一下子也跟不上,你訂單那么多哪里來的?
林清靠一款座墊,在行業里一舉成名!有人質疑,有人眼紅,大家都在問,短短一年時間,銷售量怎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
林清:這些都是我們當年生產過的座墊類型,你可以看一下。
記者:眼花繚亂的感覺。
林清:當然,這些都是現在已經同質化的產品,市場上非常多,你可以看這邊,哪一些你覺得最貴的。
記者也好奇,這么多座墊差別在哪?都能賣多少錢?而林清那款爆品,又有什么獨特之處?選來選去,最后林清告訴了我們答案。
林清:這就是我生產的銷量相當好的產品,爆款,視覺上看過去它像皮革,但是摸起來它就是一種布料。
記者:那是布料?
林清:你過來手感摸一下就知道了,所以這種座墊在夏天的時候,它就曬了不會燙,不像皮革一樣,曬了會燙。
當時市面上都是這種直板式座墊,一個墊子鋪到底,座墊沒有包裹性,樣式、材質都很單一,林清除了選材不同,顛覆了同行和客戶對座墊的原有的認知!
林清:我當時是特意開了一種模具,把這個立體感做出來,座墊的加工行業是不會用模具,這個等于是做鞋的工藝,把它應用到這邊來,坐起來有按摩的效果,而且舒適度非常高。
員工丁其禎:那一年真的都是首創,那些3D立體網布,所以說一下子才會(火)起來。
座墊同行吳國忠:產品設計確實是很超前,而且很新穎,能抓住消費者的這種感官,我自己作為從業者我都很喜歡他的產品。
鄰居楊少武:他的思想比我們超前,因為我們是按部就班的做。他是跳躍性的思維,我這一點還是比較佩服他的。
一些細節上的功夫,讓林清的座墊成了大家爭相搶購的對象,而它的利潤空間更令人心動!
林清:這個當時(批發價)是550元,利潤一套有270元,280元。
這一套下來,成本300元左右,林清以500多元的價格批發出去,批發商再以800多元賣給汽修美容店、4s店,最終的零售價在1500元到2000元之間。林清說,當年跟著他干的人,賺的比他還多。
其實,林清的汽車座墊突然爆發并不是偶然,當年做竹炭生意,因為門檻低,誰都能做,做了座墊生意后,他發現也面臨同一個致命問題。
座墊也容易上手,家里有個好裁縫就能做,非常容易模仿,這是他的劣勢,所以林清早早地就花了100多萬元組建了設計團隊,還把市面上最貴的幾十款座墊都買了回來,告訴大家,堅決不能仿制,一定要做市面上沒有的。
林清:我們所買到的樣品和買到的面料,一定是我不想用的,必須要自己創新,也就是看到的不是想學的,而是想淘汰的,這樣才能在別人的基礎上做得更好。
也是從那時起,林清經常去在停車場看車,每款車都能給他帶來收獲。
林清:看里邊的汽車座墊是什么材質,什么顏色,裝在車里好不好看,看過了車的內飾多了以后,自然而然在形成創新的時候就水到渠成了。
朋友黃李興:走在路上也會瞄一下,就是看著里面琢磨。
林清用曾經銷售竹炭產品的渠道,繼續銷售座墊,在各地發展代理商,打入汽車美容店、4s店,并給對方50-70%的利潤空間,銷售門店發展到2000多家,2015年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比過去做竹炭生意翻了十倍, 然而 林清沒有想到,自己的財富之路將會因為一場大火再次改變!
有一天,一場意外從天而降,林清接到電話,說他的倉庫著火了!
林清:當時就是在這個樓頂,當時一早上時間,全部燒掉了。
員工丁其禎:消防車來的十幾輛一直在搶救,但是結果還是全部燒毀了,我們里面庫存大概有400到500萬元,1萬多套的貨。
原來,那天一早,房東讓工人修屋頂,焊接的火花掉到了林清的成品倉庫,沒到上班時間,也沒人注意,火勢一發不可收拾,兩小時都燒光了。
鄰居楊少武:這個貨一燒完之后,雖然倉庫的房東有賠錢,但是這個損失永遠彌補不了信譽。
座墊同行吳國忠:確實是慘不忍睹的那種局面,影響了他整個產能的規劃,這個對他影響非常大。
東西沒了,林清該怎么給簽了訂單的客戶一個交代,這個危機要怎么度過呢?就在所有人為之沮喪的時候,林清卻消失了一天,回來之后,他說自己有辦法了,并要求所有人第二天繼續上班。
員工丁其禎:林清是一個挺從容的人,經歷過大風大浪,那時候我們倒是很著急。
大火燒掉的都是成品,好在原料和加工車間是在別的地方,林清用了一天的時間,和隔壁服裝廠借到了一片廠房,并通過打電話解釋得到經銷商理解,他想用最短的時間補上燒掉的那批貨。
林清告訴記者,這場火把他反倒是燒清醒了,座墊市場的大環境已經和五年前他剛入行時不一樣了,汽車的內飾越來越講究,坐墊生意越來越難做。
林清:最重要的是消費者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的變化,二代車主現在購買汽車座墊的人已經在減少了,因為汽車的舒適度提高了,(座墊)就覺得可能是一個多余的東西。
擺在林清面前有兩條路,要么是繼續自己也不看好的座墊生意,要么是找新項目,重新開始!林清不甘心,決定放手一搏。
朋友黃李興:挺瘋狂的,說實在一個男人在三十幾歲的時候創立一個企業也是不容易的,林總做到高峰的情況突然甩手不做,就感覺前期花的努力全部白費掉了。
座墊同行吳國忠:我也不可能相信,我說你現在站在這個高度上,你要掉頭轉行,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座墊同行:相當意外,像他龍頭老大都離開了,我們這些小廠不知道怎么辦。
朋友們覺得惋惜,但林清有自己的想法。這是福州市的一家汽車美容店,林清說,想知道他轉行要干啥,就得先看一樣東西。
林清:這輛車剛在做保養,現在師傅把(抽屜)拆下來,你看下就知道了,正常的車拆下來都是很臟的。
記者:看一下,我還沒見過。
林清:你看一下,這里有樹葉,有非常多細顆粒物,非常臟,里邊有很多細菌,霉菌,還有螨蟲,所以很多人是沒有意識,不知道自己這個東西有這么臟。
林清說,每輛車的副駕駛前艙里都有這樣的一層網布,像口罩一樣過濾想進入車里的灰塵。他發現,車主的需求不僅僅是汽車裝飾,外在的東西,如今更關注車內空氣的質量。
林清想研究一個更讓人放心和喜歡的汽車“口罩”,他試過多加一層網布,但透氣性不好,又嘗試加入竹炭顆粒,有漏粉的情況;怎么辦?林清說有個萬能的辦法——既然自己不懂,那就去找懂的人。他四處打聽,終于在福建農林大學找到了一位行業專家,請他幫忙。
黃教授:產品里面一些負載的問題,不好負載,這些對我來說,我經常做這方面研究,應該不是什么太大的問題,之后就幫助他一起開發。
這種黑色的顆粒就是黃教授推薦的活性炭,白色的是負氧離子材料,可以不斷釋放負離子,黑白配比后裝在這樣像蜂巢一樣的格子里,封口之后“總口罩”就做好了,這個口罩究竟有什么效果呢,林清給做了一個實驗。
口罩做成了,但企業內部卻炸開了鍋,因為每款車型號不同,“口罩”尺寸也不同,大伙面對的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經銷商曹飛雄:一千多種的車你要去研究它,各式各樣的空格,因為每一款車的空格是不一樣的,有菱形的,有的是圓形的,有的是異形的。
員工姚志堅:人家一般比較喜歡打造一種標準化的產品,那我們這邊屬于專車專用,所以在模具打造上要花費非常大的資金投入,所以這個門檻會非常高,一般人都會知難而退的。
員工黃祖林:去測量這些模具的話,這中間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比如今天出了一部新的車,林總說(匹配的)產品馬上要上市,中間去找車很痛苦,也想了很多方法。
遇山開山,遇水架橋,為了走在別人前面,林清不惜投入千萬,做了一百多個模具,可以滿足市面上95%的車型。
從竹炭產品到汽車座墊,再到空氣凈化系統,林清創業的每一步都和車有關;偷偷看車,慢慢琢磨,有了創新,也有了核心競爭力,他在汽車這塊大蛋糕上,分到了屬于自己的一塊!
和汽車相關的產業,總讓人覺得門檻不低,而從農村走出來的林清,起點卻著實不高。但靠著那雙發現商機的眼睛、不斷創新的頭腦,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聽起來有難度、門檻高的錢,也能踏踏實實掙到自己口袋里了。
致富經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21:17—21:47
致富經重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13:42—14:12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