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16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致力提高干旱地區造林成活率
李向軍 不信沙地不長綠( 知識分子風采·走進自然)
本報記者 楊 柳
誰都知道,在干旱沙地把樹種活不容易。但是李向軍(上圖,本報記者楊柳攝)硬是掌握了這門技術,實現了干旱沙地在無灌溉條件下也能造林。
記者采訪李向軍時,他剛風塵仆仆地從河北張家口市康保縣推廣造林技術回來,接下來還要去承德等地。身材高大、皮膚黝黑的他,是河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從事生態修復、楊樹栽培技術等方面研究工作已近30年。
即便在無灌溉條件下,造林效果也較為理想
干旱沙地,樹苗缺水怎么辦?讓樹苗長出超長根之后,再種到土壤深處去吸收水分,這是李向軍和同事們提出的解決方案。
“我們用特制的育苗基質,在導苗筒里培育出具有超長垂直根系的深根苗,3個月左右,它的根系長度能達到90厘米以上,造林時直接將苗木根系栽植到水分較多的土壤深層,使苗木根系能很快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李向軍說。
為了研究干旱沙地造林的新技術,2011年開始,李向軍主持了“沙地節水造林綜合配套技術引進”項目。
近年來,李向軍帶領項目組將研究方向放在干旱沙地造林的成本控制、育苗基質、提高成活率等方面,重點破解水資源瓶頸問題。
剛開始的實驗并不順利。第一年,項目組種下的苗木成活率不高。他們把沒有成活的苗木從土里刨出來,一項項分析原因、尋找解決辦法。“育苗基質里黏土、蛭石等的配比都與苗木能否成活有直接關系,我們花了很長時間來研究這個配比,而且苗木在栽種時周圍的土壤一定要填實,如果留有縫隙,風一吹根就干了。”李向軍解釋。
以樟子松、白榆、沙棘等為對象,經過近8年的艱辛攻關,李向軍帶領的項目組探索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干旱沙地超深栽節水造林技術,為干旱沙地造林綠化提供了一種新方法,填補了我國干旱沙地無灌溉造林技術空白。
如今,李向軍和項目組成員在張家口、承德等地栽種的苗木,正在茁壯成長。
“根據我們近幾年的實驗數據,采用這種技術在沙地造林,即便在無灌溉的條件下,造林效果也較為理想,也能實現干旱沙地一次造林、一次成林的目標。而且這項技術的可操作性強,一年四季除了冬天都能栽種,同時也減少水資源浪費、降低勞動成本。”李向軍說。
到了林場,像工人一樣“上工”,參與到育苗、造林的每一個環節
“春季適合植樹造林,由于氣候等原因,石家莊是3月中上旬植樹,張家口是4月上旬,承德則是5月初。因此,每年3—6月的造林季節,是我們最忙的時候。”50歲的李向軍,一年中有100多天都在野外。
到了林場,“早上和工人一起‘上工’,中午和他們一起扒口飯又開始工作”,有時為了避免中午暴曬,李向軍和林場工人凌晨4點多就要起床,把育好的苗從山下的基地運到山上,并指導工人把苗種好,每天要在山上一直工作到晚上八九點。
“我們希望通過技術改造,實現樹苗成活率的最大化。”為了這個目標,李向軍和同事們參與到育苗、造林的每一個環節,除了現場指導,還定期給林場工人集中講課、培訓。
“在干旱沙地種活一棵樹太不容易了,不僅受水資源、氣候條件的影響,還面臨許多其他因素。”李向軍感嘆,“有幾次,我們花了幾天時間種好一片樹苗,結果過幾天再去一看,都被牲畜給踩踏了,痛心啊。”
如何提升植被恢復成效、拓展生態空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看到自己種下的苗木成長為一片片樹林,換來一方土地的綠化,這種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李向軍說。
1990年,李向軍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后分配至河北省林科院,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1997年,李向軍作為主研人員發明的“以棗紅蜘蛛為主的棗樹主要病蟲無公害防治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工作8年后,他赴日本鳥取大學干旱地研究中心留學,主攻植物逆境生理生態學,先后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并從事了兩年博士后研究,2008年回國工作。回國后,李向軍將工作重點放在生態修復尤其是干旱半干旱沙地造林技術的研究上。
“長期以來,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綠化是我國國土綠化的重點,也是難點。”李向軍說,“環京津地區分布著懷安金沙灘、宣化黃羊灘、陽原開陽灘、懷來甘家灘以及南馬場灘等五大沙灘,直接威脅著京津冀周邊地區的生態安全。”
“經過多年治理,沙化土地面積逐年減少,但還有不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環境惡劣、水分匱乏的地區需要治理,治理難度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條件下,如何提升植被恢復成效、拓展生態空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李向軍說。
超深栽節水造林技術,為干旱沙地治理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希望能為京津冀干旱風沙源區生態修復、植被重建和減少京津冀地區風沙危害盡自己的力量。”李向軍說。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