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4-08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山區面積占區域總面積一半以上,山大溝深、資源稟賦差,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薄弱,生態承載力脆弱。雖然只有短短幾句話,但不難想象在這片土地上戰勝貧窮的難度。2015年,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精準識別出建檔立卡貧困村141個、貧困人口30079人,貧困發生率達18.4%。
那會兒,山里有的群眾還用不上自來水,溝里有的群眾還住著土房子,行路難、看病難、上學難……這里的窮,這樣的窮,用眼睛看得到,用手摸得到,用心感受得到。每一個“難”都像是一座大山,牢牢拖住了大家追求幸福富裕生活的腳步。
脫貧攻堅戰就是要把群眾身上的這些大山全都搬走!樂都區委、區政府橫下一條心,誓與貧窮斗到底。樂都區委書記左耀鋒說:“這幾年,我們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發展特色產業,推進易地搬遷,強化教育扶貧,讓全區貧困群眾走上了致富小康的寬敞大路。”
經過4年的奮戰,樂都區14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動態調整后的29663人全部脫貧,“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全面實現,受限于地理區位、自然因素、基礎設施等原因導致的缺資金、缺技術等致貧因素和貧困問題全部得到解決。
特色產業遍地開花
紫皮大蒜、長辣椒、大果櫻桃、藏香豬……說起這些特色農產品,青海人總是第一個想到樂都。如果把這些特色農產品做成特色扶貧產業,必將在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上發揮重要的作用。對于特色產業扶貧,樂都區是這樣思考的,更是這樣實踐的。
雖已近暮春,樂都區引勝溝的草木卻才剛剛冒芽。大大小小的白色拱棚和錯落有致的青灰色農舍構成了整條溝里最美的景色。這里正是樂都區通過東西協作扶貧、產業強鎮等項目精心打造的長辣椒特色種植產業基地。
李興彪是壽樂鎮李家臺村的長辣椒種植戶,早早就脫了貧。他告訴記者,去年種植了兩個棚的長辣椒,純收入有1萬多元。今年,他又爭取了兩個拱棚,打算擴大種植規模,而且不愁銷路。如今,李家臺村已經投入生產的拱棚達134個。
樂都區農業農村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保守智說:“所有拱棚都是根據群眾種植意愿免費為大家建設的,實現了貧困戶全覆蓋。農業農村部門通過技術培訓、種苗補貼等措施,引導和帶動群眾發展長辣椒種植!
引勝溝長辣椒特色種植產業、下營溝養殖產業、卯寨溝鄉村旅游產業等特色產業像報春花一樣次第開放。這些特色產業通過“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戶產業全覆蓋,讓“輸血”向“造血”轉變。
資源稟賦差并不意味著沒有挖掘的潛力,卯寨溝鄉村旅游產業正是在這樣的逆境中崛起的。卯寨新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連和帶領全村群眾埋頭苦干,讓卯寨的山坡綠起來,讓鄉村旅游熱起來,也讓貧困群眾的生活富了起來,窮山溝變成了“金窩窩”。
村民李善玉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他說:“以前真的窮,可現在我發展起來了。家里養的豬、羊、土雞、鴿子都直接供應景區的餐飲公司,每年的收入都在4萬元左右,這還不算愛人在景區打工的收入。家里的日子是越來越好了!
下山上樓幸福圓夢
樂都區七里店安置小區是青海省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這里集中了樂都區馬廠鄉、馬營鄉、蘆花鄉、李家鄉、中嶺鄉、共和鄉、城臺鄉、蒲臺鄉、中壩鄉、壽樂鎮、高廟鎮等11個鄉鎮1946戶搬遷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350戶4775人。
“搬遷的貧困群眾原先大多生活在山里,處于封閉或者半封閉狀態,生存條件嚴酷,尤其是水資源匱乏。山里的耕地基本都是25度以上的坡地,靠天吃飯,生產成本投入高、產出低,群眾增收非常困難!睒范紖^扶貧開發局局長晏尚福說。
走進安置點,道路整潔、樓房林立,花園樹木別有景致。不僅如此,社區醫院、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生活超市、幼兒園等配套設施也一應俱全。66歲的老人李玉蓮熱情地招呼記者進門。李玉蓮是馬廠鄉八旦村村民,去年10月搬進了新居。
她告訴記者:“山里窮,住的都是土房子。在山里生活了幾十年,我連樂都城里都沒有去過。真是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還能住上樓房,而且一下子就搬進了城里。以前吃水、看病、孫子上學是家里最發愁的三件事,現在都解決了!
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樂都區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實現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實施干旱山區整鄉整村搬遷試點,如今已建成七里店、“夢圓居”、李家壕等11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16個鄉鎮160個村的7466戶24993名群眾下山入川,進鎮住樓,圓夢新居。
蘆花鄉豐洼村村民來金忠一家人去年底搬進了“夢圓居”安置點,在新房里開開心心地過了個年。他說:“能從山里搬到城里,過上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黨的政策好,給了我們貧困群眾大實惠。我們自己更要擼起袖子加把油,讓日子更紅火!
再過一周,來金忠就要到電網建設的工地上務工去了。他告訴記者,按照每個月6000元的工資算,4個月的工期下來能掙到2.4萬元,再算上妻子打工的收入,算上家里托養的11頭豬的分紅,今年的日子差不了。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黨的十九大提出“幼有所育”,要求要重視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等,努力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逐步解決人民群眾,尤其是貧困家庭孩子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
其實,對這一工作的探索,十多年前就在樂都區開始了。2009年,樂都區政府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合作開展貧困地區兒童“早教試驗項目”,即“一村一園計劃”。在農村開設類似于“教學點”的村級幼兒園,最大程度地為貧困兒童、留守兒童創造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
長期參與這一工作的樂都區教育局副局長張永鶴告訴記者,通過十年的努力,山村幼兒園設置鄉鎮已從起初的9個鄉鎮擴大到現在的15個鄉鎮,共開辦了97所,覆蓋了全部山區鄉鎮,覆蓋人口占鄉村總人口的92%,行政村覆蓋面達到89%。
據記者了解,這些幼兒園為所有入園的孩子提供免費學前教育,區財政按照每個孩子每年600元給予幼兒園經費補貼,并對貧困家庭入園的孩子給予生活補貼。
在壽樂鎮楊家崗村幼兒園,老師們正忙著給教室消毒、打掃衛生,為復學提前做準備。該所幼兒園共有31個孩子,配備了4名教師。各式各樣的教具、各種游樂設施,以及墻壁上、桌子上孩子們的繪畫作品、手工創作,與城里的幼兒園并無兩樣。
韓春英的兒子今年6歲,9月就要從這里升入小學了。他說:“村里的幼兒園,真給我們幫了大忙。這里不收學費,給我們這樣的貧困家庭減輕了不小的負擔。孩子在幼兒園能學到不少東西,我們也可以放心地外出務工!
張永鶴說,十年來,樂都區政府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共同努力,把實施“一村一園計劃”作為“教育兜底工程”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扶貧工程來抓,先行先試,善作善成,使最應該由政府兜底的貧困邊遠地區學前教育得到了持續健康發展。
樂都自古崇文尚文。長期以來,樂都區堅持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助力貧困地區脫貧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最好途徑,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精確瞄準教育薄弱領域和貧困群體,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相關標簽:樂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