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4-07 作者:佚名 來源:華龍網
輕摘冒尖的細嫩芽葉,熟練地放入竹簍,一天下來,重慶市萬州區新鄉鎮治華村向明發大概可以采摘5公斤左右的明前茶,掙到100多元務工費。不只是采茶,還有剪枝、施肥等農活,只要出工出力,都能獲得報酬。
茶是萬州發展山地高效型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近年來,萬州以建設高山生態茶園、打造“三峽天叢”公用品牌為抓手,做大做強茶葉產業,力爭到2022年,實現茶葉綜合產值10億元以上。
產業扶貧 帶動一方百姓增收致富
“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眼下,萬州各大茶葉基地全面進入春茶采摘期,各地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緊春茶生產,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在位于長嶺鎮青石社區的萬州區江南茶廠的生產基地,工人們散布在樹木蔥蘢的林下茶園,采摘剛剛冒出的嫩綠芽頭。據企業負責人夏吉安介紹,由于今年氣候適宜,茶樹長勢良好。
“今年我們茶園的長勢很不錯,特別是我們的林下茶園,長勢特別好,預計比往年增產20%左右,今年春季清明前的鮮葉采摘量估計有2萬公斤到2.5萬公斤左右。”夏吉安介紹。
在江南茶廠的茶葉加工車間,有20多年從業經歷的夏吉安對“殺青、揉捻”等工序精心把關,確保加工出的茶葉能夠充分展現萬州高山生態綠茶的獨特高栗香和鮮爽味。為了確保疫情防控和春茶生產兩不誤,長嶺鎮組織工作人員到采摘、加工現場檢查指導,督促企業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作為萬州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萬州區江南茶廠在長嶺鎮青石社區和老土村共發展高山生態茶園1200多畝,種植有“川小葉群體種”“巴渝特早”“福鼎大白”等十幾個優良茶樹品種。企業生產的針形綠茶和功夫紅茶先后榮獲第二屆中國茶葉博覽會金獎和萬州區“茶王”稱號。目前,常年在茶園基地務工的村民有100多人,其中貧困戶有20多人,每年企業的勞務支出在200萬元以上。
長嶺鎮鹿池村一組貧困戶程柏桃,從去年開始一直在這里務工,或采茶,或修枝,去年共收入了1萬多元。
不只是程柏桃,長嶺鎮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這個茶園對貧困戶的增收帶動作用一方面是企業租賃土地,土地的租賃價格大概是300元左右一畝,讓村民有了租金收入。另一方面是企業在春季和其他季節,包括采茶尤其是春季茶,每天用工100多個人,采茶熟練工每天的收入大概是100多元,一般的工人每天的收入也有70元到80元,通過這些方式,貧困戶實現了增收。
筆者從區農業農村委了解到,目前全區5.2萬畝高山生態茶園的春茶生產已經全面展開,預計春茶鮮葉產量約3000噸,干茶產量700噸左右。
品牌助力 “三峽天叢”公用品牌誕生
品牌是市場經濟中的“王牌”。以前,萬州雖然有10多家登記在冊的茶葉加工企業,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牌子,少的2至3個,多的達5個,卻沒有一個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
打造一個什么樣的品牌?如何打造?一時間,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
抱團發展,打造屬于自己的公用品牌!萬州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去年年底,隨著“三峽天叢”茶葉品牌推介會的召開,萬州區十二家茶葉企業的數十種產品精彩亮相,它們都擁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三峽天叢”。
“三峽天叢,從天而降”,這是對萬州茶葉公用品牌面世的一個生動描述。“天”,代表高海拔、高山云霧出好茶,又含有天選最好之物的意思;“叢”納入了群體種,萬物共生,分散分布,小而美的特色。
誕生于萬州的“三峽天叢”,結束了萬州區茶產業沒有公用品牌的歷史,標志著萬州茶產業進入新的發展機遇期。
為讓“三峽天叢”持續健康長遠發展,由政府引導、萬州區茶葉企業聯合發起成立了萬州茶葉商會。萬州區12家茶葉生產企業加入,在未來的道路上,將共同譜寫萬州茶產業發展新的篇章,以此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落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和打好“三峽牌”要求,發揮三峽庫區的氣候資源優勢,整合茶葉產業資源,提高茶葉種植水平,提升產業鏈和價值鏈。
萬州茶葉商會旨在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共育“三峽天叢”區域品牌,共享科研技術人才資源,共防自然市場各種風險,共促產業提質健康發展,努力把萬州茶葉賣得更遠、賣得更快、賣得更好。
萬州茶葉商會的成立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大家承諾,要共筑萬州茶葉產業發展之夢,共唱茶葉“三峽”品牌之歌,共克茶葉產業發展之艱難,共譜萬州茶葉產業發展之新篇章。
深諳品牌重要性的重慶聚緣川秀茶葉公司負責人何開龍說:“‘三峽天叢’這一公用品牌的誕生,相當于給我們茶企吃了一顆定心丸,增強了我們的發展信心,我們定會維護好這個金字招牌。”
加快發展 培育茶產業發展新動能
三峽巴山綿延起伏,渝水縱橫流淌千年。
萬州是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中的優質茶葉產區示范區(縣),是重慶市五個重點產茶區(縣)之一和渝東北生態有機茶區的區域中心。區委、區政府把發展茶產業作為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施鄉村振興、帶動三峽庫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特色產業。
針對萬州區茶產業“基地分散、規模小”“企業弱、缺龍頭”的現狀,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制定了以“改善茶園生態環境為抓手,規范綠色管護技術,提升春茶品質,綜合開發夏秋茶”的茶產業振興思路。
推廣綠色防控確保質量安全。從2015年開始,萬州區在全區重點茶葉基地全面推廣“太陽能殺蟲燈+黏蟲色板+石硫合劑封園”病蟲害防控技術;采摘茶園禁止使用化學除草劑,幼齡茶園推廣地膜(地布)覆蓋或間種(黃豆、三葉草、食用菌等)抑制雜草生長技術;全面推廣“自制有機肥+專用復合肥”的肥水管理技術,杜絕單質化學肥料的使用,大力推廣有機肥,茶園土壤得到很大改善。
目前,全區有兩個茶葉基地3900畝茶園獲得有機茶認證。其中,歐盟和美國有機認證1個;5個茶葉基地近15000畝茶園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獲得有機和綠色認證的茶葉基地達37.1%,力爭在“十三五”未超過50%。
綜合夏秋資源提高種茶效益。近年來,通過開發“出口綠片茶”“工夫紅茶”和“茉莉花茶”等三條途徑,年生產出口綠片茶30多萬公斤、工夫紅茶40多萬公斤、茉莉花茶10多萬公斤,改變了過去只加工春茶、棄采夏茶的生產模式。目前,夏秋茶產量占全年茶葉產量的60%以上,產值接近40%,極大地提高了茶農種茶的積極性和經濟效益。
一項項措施像一塊塊石子扔進萬州茶產業發展的大湖,激蕩起一朵朵漂亮的水花。
如今,萬州茶產業交上了一張完美的答卷。全區茶葉基地規模達到5.2萬畝,其中投產茶園3.2萬畝,茶葉綜合產值5億元,并成功注冊“三峽天叢”公用品牌,基本形成了以“針形名優綠茶、改進型工夫紅茶和茉莉花茶”為主的產品格局。
更可喜的是,區委、區政府把茶葉作為發展山地高效農業的特色主導產業,完善基礎設施,擴大產業基地,堅持標準化生產,加強品牌推廣,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態茶莊園”,培育茶產業發展新動能。到2022年,全區茶園基地面積將達到7萬畝,茶葉綜合產值在10億元以上。
相關標簽:萬州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