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8-05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隨著垃圾分類制度實施,“這是什么垃圾?扔進哪個桶?”成為了市民的熱點話題,但是在北京市延慶區沈家營鎮,從2010年開始就已經是農村地區的居民每天要做的“選擇題”。近年來,為了解決農村地區生活垃圾存量大、收集難、來源分散、環保意識薄弱等難題,沈家營鎮從廚余垃圾入手,以農村日常生活垃圾為重點,不斷加強垃圾分類的“軟硬件”建設,大力推進鎮域垃圾分類工作,讓垃圾重獲“新生”,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
從2018年冬天開始,每天早晨8點,沈家營鎮鎮區準時有一輛銀灰色的小卡車拉著7個大垃圾桶出現在鎮域餐館、各單位食堂門口,收集前一天的廚余垃圾,運往集中處理點——沈家營鎮有機垃圾處理站。那里有一套專業餐廚垃圾分類處理設備,將粉碎后的餐廚垃圾投入到終端微生物處理箱,經微生物發酵24小時快速成肥。產生的肥料再用于蔬菜瓜果等種植,整個處理過程環保無污染,餐廚垃圾日處理能力為500公斤,真正實現了餐廚垃圾綠色資源化利用,創造了“北京市首個正式啟用的農村餐廚垃圾分類處理站”紀錄。
餐廚垃圾處理設備只是沈家營鎮配備的諸多硬件設施中的一套,在各村,沈家營鎮放置了4566套13698個分類垃圾桶,每家住戶門前都有分別代表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綠、藍、灰三個顏色的桶,每天垃圾收集員上門收垃圾時會根據桶內垃圾放置情況,對村民進行垃圾分類指導。每個村還設有垃圾分類監管員,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和專業作業技能培訓,強化保潔員、垃圾收運員等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提升垃圾分類專業水平,同時也提升村民環保意識,自覺養成綠色健康生活方式。這些垃圾分類“軟硬件”的完善,推進了農村地區垃圾實現無害化、資源化和減量化。
“這套設備投入使用以來,餐廚垃圾經過綠色資源化處理,變成有機肥后又分給農戶,投入到種植中。群眾親眼見證了‘變廢為肥’,提高了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促進了我鎮垃圾分類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改善了農村地區人居環境!鄙蚣覡I鎮市政市容所所長路廣介紹道。
據悉,沈家營鎮今年作為北京市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單位,進一步完善了垃圾分類工作方案,細化了分類標準、要求及模式,嚴格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區消納”的工作流程,全面落實生活垃圾“五分”標準以及密閉運輸至村內“三點”要求,推進了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目前,沈家營鎮又購置了秸稈處理設備,已經經過調試,今年秋收以后就可以投入使用,屆時鎮域的秸稈除部分成為牛飼料,剩下的也將進行無害化處理,變成肥料還田,以落實“禁三燒”要求,保護好農村的空氣、水源、土壤等。
相關標簽:北京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