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甘肅是國內引進虹鱒試養(1977年)較早的省份之一。現有省虹鱒魚良種場、省冷水魚良種場、祁連雪冷水魚良種繁育中心、甘南瑪曲虹鱒魚場、碧泊虹鱒魚場、永呂縣水電廠鱒魚場、永昌縣北海子虹鱒魚場等規模較大的養殖場以及240余戶家庭作坊式養殖場,養殖面積270畝,年產量1500噸。
縱觀甘肅28年的養鱒歷史,在養鱒技術的推廣應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目前許多養殖者已積累了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與此同時,一些科研工作者和養殖技術人員在虹鱒的病害防治研究方面也作了積極有益的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它們反過來又為甘肅養鱒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現結合本人20年的養鱒科研實踐,對甘肅虹鱒魚病害的防治研究情況作一介紹。
一、研究現狀
甘肅養鱒的歷史雖然較長,但對虹鱒病害展開防治研究的時間不長,而且到目前還沒有魚類病害防治研究的專業機構和隊伍,因此用于這方面的專項研究經費也就無從談起。在比較龐大的養鱒隊伍中,專門從事病害防治研究的人員更是寥寥無幾。盡管如此,一些有志于養鱒事業的技術人員,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克服種種困難,有針對性開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有:
1.虹鱒傳染性胰臟壞死癥(IPN)我們與蘭州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中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上海水產大學等科研院校的專家一同聯合攻關,從發病稚魚中新分離到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成功分離出病原體(IPNV-sp株),并對病原特性、流行病學、病理學和防治方法等作了深入研究。指出該病毒能夠穿入魚卵中,通過魚卵造成垂直傳播。提出了具體防治措施:在引進發眼卵時要嚴格檢疫,防止將病毒帶入;已有此病的魚場,要注意凈化親魚,加強對水源、污染池塘和漁具的消毒工作,切斷傳播途徑。即在孵化開始前用漂白粉對孵化設備和用具進行徹底消毒:上浮稚魚轉池喂養,事先用漂白粉浸泡魚池;發現癥狀立即用5克/立方米漂白粉全池潑灑靜水消毒30~40分鐘,病情緩解后再用漂白粉掛袋法消毒水體和魚體;同時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飼料營養,增加維生素B1、維生素C含量,可使稚魚的成活率提高到88%,效果十分明顯。
2.虹鱒稚魚細菌性鰓病對病原的特性、發病機理做了認真的觀察研究,認為引起此病的嗜鰓黃桿菌(HavobacteriUmbranchiophila)是一種溶血菌,廣泛存在于魚池和天然水體。當虹鱒魚苗長時間過量攝食往往會產生腸炎病,而得了腸炎病的魚苗攝食很少,甚至停止攝食。然而,魚苗階段又是虹鱒一生中生長最快的階段,需要充足且營養豐富的食物供給。這就形成了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其作用的結果就是短時間內造成魚苗體質~卜降,抗病力降低。由于嗜鰓黃桿菌對虹鱒魚苗的鰓組織極具親和力,此時水體中的這種菌聚積并侵蝕、破壞鰓組織,進而從傷口進入血液,溶解血細胞,使紅血球數量減少,載氧量急劇下降。盡管此時水體溶氧并不缺乏(>6毫克/升),但病魚苗仍表現呼吸頻率加快、嚴重缺氧的樣子。因此它屬條件致病菌,當養殖密度過高,水環境惡化(NH3、H2S、Zn含量超標,DO下降,水質混濁),魚免疫功能下降時即引發此病。
由于該菌對食鹽的耐受性為0~1%,所以對單純由這種菌引起的稚魚細菌性鰓病,只要用50克/升食鹽水洗浴即可治愈;但多數情況下,稚魚細菌性鰓病往往并發腸炎病,對此則要采取內外結合的治療方法方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3.虹鱒親魚產后死亡虹鱒親魚產后死亡率高是我國各虹鱒魚繁殖場遇到的一個普遍問題。據調查,包括榆中縣虹鱒魚試驗場在內的全省十余家虹鱒魚苗種繁殖場,親魚產后的死亡率均超過10%。有人指出,像虹鱒、金鱒、硬頭鱒、褐鱒及紅點鮭屬魚類,繁殖后親魚的死亡率為15%~20%。筆者研究出的給產后親魚注射青霉素,再用10%的食鹽水浸泡15~20秒的綜合療法,可將死亡率控制在1%以內。而且受傷部位愈合快,一般經半月至二十多天即可完全恢復食欲。近10年來,這一療效在國內一些虹鱒魚苗種繁殖場也得到了驗證。
4.虹鱒肝損傷主要是由于攝入脂肪被氧化的飼料或營養不全的飼料,使肝細胞受到損害,肝臟機能紊亂,代謝發生失調,引起魚大批死亡。該病在我省各養鱒場及全國大部分養鱒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稚魚、成魚及親魚飼養階段均可發生,損失慘重。筆者借鑒中醫理論,大膽開展中草藥防治研究,通過反復試驗總結,篩選出理想的治療方劑"茵陳三黃湯",并在我省和黑龍江省成功運用于虹鱒、金鱒、銀鮭、大西洋鮭等鮭鱒魚的肝損傷治療,為中草藥防治魚病作了積極的嘗試。
5.虹鱒異食現象就是虹鱒攝入沙、石、木質纖維和淤泥等不正常的攝食行為。由于魚的胃、幽門部和腸管中存在大量上述異物(占體重的0.45%~7.85%),使魚體負荷加重,并強烈刺激、甚至損傷消化器官,魚的食欲大為減退或者消失,生長嚴重受阻,從而降低了養鱒的經濟效益。此現象主要發生在成魚及親魚飼養階段,其發病原因是飼料中某些營養素的嚴重不足或缺乏,這與養殖者重苗種培育、忽視成魚和親魚飼養階段合理搭配飼料有一定關系。防治方法是調整飼料配方,改喂優質全價的飼料。
6.虹鱒營養性肝病和肌病通過大量解剖、組織切片觀察和微量元素測定分析、率先提出了虹鱒營養性肝病和肌病的概念。初步研究結果表明,飼料中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如硒)或過高(如銅)可能是造成魚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該病無傳染性,從魚苗到商品魚發病率高達60%左右,死亡率在40%~80%,嚴重者造成養殖場(戶)毀滅性的損失。
我們想通過病因學、發病學的研究,確定危害虹鱒養殖的營養性肝病和肌病的主要病因,在此基礎上通過改進飼料配方和加工工藝,研制適合虹鱒營養需要的礦物質和維生素飼料添加劑,篩選毒副作用小,在體內殘留少的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并制定虹鱒養殖過程中有效防治該病的規范性技術標準,解決制約我省虹鱒養殖發展的這一主要疾病。
以上除虹鱒營養性肝病和肌病的研究工作仍在繼續外,其余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于生產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除此之外,對生產過程中親魚飼料中添加新鮮飼料、孵化時仔魚開食時間、預防魚苗營養性疾病、鮭鱒魚遭洪水嗆后引發腸炎病的防治、鱒魚對溫差的適應性、魚的胖瘦對運輸成活率的影響、孵化用水凈化處理、防止雄魚早熟、虹鱒魚肌間刺增多等問題,也進行了研究,取得了第一手資料,為鮭鱒魚類養殖生產提供了成熟的技術指導和寶貴經驗。
從以上研究情況不難看出,在甘肅的虹鱒魚養殖中,以營養性病害占多數,而這恰恰又是被養殖者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同時,這也反映出甘肅的養鱒生產水平總體上還比較低,即多數養殖者仍沿用傳統的自己采購原料、自行加工生產飼料投喂、作坊式的養殖方式,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營養性疾病的發生。
二、前景展望
高密度養殖是虹鱒的最大優勢,由此引發的養殖水體環境惡化問題,在我國目前因生產力水平低下而難以實現科學的調控,再加之養鱒飼料配制加工技術滯后,使得虹鱒的病害種類將越來越多,造成的損失亦日益嚴重。據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資料,2003年我國虹鱒的發病率高達37.5%,居各養殖水產動物之首。其中有些病害給養殖場造成毀滅性災害,損失極其慘重。所以從某種意義講,能否科學有效地防治病害是制約養鱒生產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
甘肅是西部地區比較貧困的省份,多年來對養鱒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十分有限,所以目前在甘肅虹鱒魚養殖中占主導地位的這種作坊式的落后生產方式,在今后若干年內不可能有大的改觀,即實現養鱒飼料的商品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可以預見,甘肅的虹鱒病害,尤其是營養性疾病的發生和危害程度,與全國相比將有過之而無不及,未來養鱒面臨的病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甘肅冷水資源比較豐富,但就全省來看,冷泉水目前只利用了不到20%。另外還有27萬畝適宜鮭鱒魚養殖的冷水低溫性水庫也有待開發。因此,今后甘肅漁業的優勢和發展重點仍將是鮭鱒等冷水性魚類養殖。鑒于此,關注和加強鮭鱒魚病害防治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認為,今后應把病害防治研究工作列入議事日程,象重視養殖生產一樣,加快相應機構的建設進程,投入必要的經費,對危害養殖生產的一些重大病害展開前瞻性研究。同時,要加強魚病檢測和檢疫工作,在生產中從源頭搞好檢疫工作,把好關,拒攜帶病毒病的魚苗、魚種、親魚于我省漁業生產之外;推廣普及魚病防治技術,為鮭鱒魚的健康養殖提供科學指導和幫助,使養鱒者免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只有這樣,甘肅的養鱒業才能得到快速、健康的發展。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