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5-21 作者:佚名 來源:河南日報
老區名片:革命老區南召縣有著光榮的歷史。1930年春,中國共產黨南召地方組織誕生。解放戰爭時期,聞名全國的“豫西牽牛”戰役就是在這里制定戰略決策并組織實施的。近年來,南召縣立足山地資源優勢,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帶動林農和貧困群眾致富,讓綠飯碗成為老區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金飯碗”。
5月18日傍晚,夕陽映紅了半邊天。南召縣崔莊鄉馬良村村民任中華抬起頭,挺直腰板,回頭看著剛剛澆過水的玉蘭樹,只見新栽的樹木迎風擺動著枝葉,沙沙作響。
“姐妹們,下班了!”在歡聲笑語中,十幾名中年婦女拿著鐵鍬、水管從樹林中出來。她們走進會計室,每人領到一張小小的紙條。“干一晌領一張紙條,月底統一結算工資,這一張紙條是40塊錢。”任中華向記者介紹。
馬良村的500畝土地流轉給了南召縣森源林業發展有限公司,用于發展國儲林。該公司在此種植了大量的玉蘭和國槐,林下還套種了白芨、蒲公英等中藥材。育苗、植樹、澆灌、除草……馬良村有100多名閑散勞力得以在“林下”安生務工。
“俺村人多地少,光靠種地根本吃不飽飯。”在任中華的記憶里,村子的改變是從2006年開始的。那時,村黨支部書記王天友意識到,必須發展產業,村子才有出路。他帶著村干部遠到河北考察高效農業,近到西峽學習香菇種植。最終,村里引進了一家公司發展蔬菜、苗木種植。但由于山區晝夜溫差大,普通的大棚無法培育出反季節蔬菜,這家公司只能縮減規模,轉型發展電商產業。
兩年前,南召縣國儲林項目啟動實施。石子河穿村而過,良好的灌溉條件吸引了森源林業發展有限公司在馬良村流轉土地,育苗造林。該公司對60個大棚進行了升級改造、安裝了增溫系統,基地實施水肥一體化的集約型種植模式。兩年時間,這里樹木郁郁蔥蔥,樹下藥材連成一片,薰衣草、百合等觀賞性花卉也在培育種植中。村民們不僅拿到了土地流轉金,還在基地找到了工作。
“出路在山,希望在林。”南召縣委書記劉永國說,近年來,南召縣針對全縣貧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區、增收路徑窄的實際,確立以林業資源優勢為基礎,帶動發展苗木、中藥材、柞蠶等產業的工作思路,在實踐中摸索出林苗景一體化、林果藥一體化、林蠶菌一體化和林養游一體化的“林+N”生態產業模式,讓群眾端起綠飯碗,吃上生態飯,鼓起錢袋子。
城郊鄉上店村村民段剛因病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生活一直比較困難。如今,他在本村的種植基地勞動,不僅有收入,更覺得活著有尊嚴。“村里還規劃建小吃一條街,我準備學學做手抓餅、烤面筋,也吃口‘旅游飯’!”曾經的愁容在他帥氣的臉上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的無限期望。
據介紹,南召縣國儲林項目規劃面積30萬畝,僅去冬今春就新增3萬畝。依托該項目,南召縣培育了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藥材、柞蠶等六大特色產業,打造特色種植基地125個,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233家,帶動1.3萬余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記者手記
綠色發展正當時。南召縣圍繞30萬畝國儲林建設任務,創新思路,將林農和老區群眾“穿”在了綠色發展的產業鏈上,讓群眾找到了奔小康的“聚寶盆”、端上了綠飯碗。南召林業經濟的探索,體現出善于謀劃、巧于整合的工作特色,蘊含著對市場的深入研究、對農民精準的引導扶持。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南召縣借助國儲林項目還集聚了3.5億元扶貧再貸款、1.75億元戶貸戶用小額貸款和8700萬元到戶增收資金投向林業,壯大了林業產業,破解了國儲林投資周期長、收益慢、風險大的發展難題,實現了國儲林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善于研究、勤于探索,就能創造出新的風景。
相關標簽:南召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