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3-20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山區經濟的發展,素來是一道難解題。交通不便、要素匱乏、土地分散等桎梏,都讓致富之路何其難。如何打通“兩山”轉化渠道,讓山區從“潛力股”變身“績優股”,這是一個巨大課題。
地處浙江西部的麗水市,九成是山,過去屬于全省最偏最窮的地級市。近年來,當地上演了一部現代版的“愚公移山記”。不過,其并非去鏟平山巒,而是秉持“跨山統籌”的新理念,試圖通過優化要素配置,移除地區、部門、產業之間那些看不見的山,頗具啟發。
統籌規劃:搬掉心中的山
43歲的曾志華,原先在外經商,十年前返鄉當“村長”,五年前上任村黨支部書記。其村名為溪頭村,這里地處甌江、閩江、錢塘江三江源頭,距離龍泉市區尚有一個半小時車程,是典型的“山頭村、邊遠村”。
2013年,一場國際雙年展改變了溪頭村的命運。來自8個國家的11位頂級建筑師,用最鄉土的材料、最前衛的線條,在這個最偏僻的小山村里,創作了最具世界表達的15棟竹建筑。一炮走紅后,溪頭借勢發展鄉村旅游,民宿產業踏上了風火輪。
去年,溪頭村僅“古窯里”一家民宿,營業額達265萬元。而“引流神器”就是每月舉辦的傳統龍泉青瓷燒制。回顧發展史,曾志華深有感慨:“山還是那座山,關鍵就看怎么做好山的文章,這得一盤棋來考量。”
曾志華的“棋盤觀”,背后耐人尋味。連綿的山頭、偏僻的區位,自古無從改變,但山區發展之難,更在于那些看不見的山:人們世代依山而居、靠山而作、劃山而治,那些日積月累鑄就的“心中大山”,早已化作一道道堅不可摧的堤壩,阻擋著資源要素的統籌和流動。
2018年,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做出的“麗水之贊”,讓麗水這個默默無聞的山區市,歷史性地走到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前沿。2019年春節剛過,麗水就召開“兩山”發展大會。會上,市委書記胡海峰的講話引發強烈反響。
胡海峰認為,“兩山”理念是講發展的重大理論命題,核心思想是加快高質量發展,打通“兩山”通道,關鍵在于三把“金鑰匙”:跨山統籌、創新引領、問海借力。在他看來,麗水現代產業集群之所以不具規模,更缺乏對外區域競爭的整體優勢,主要在于生產力布局的分散,地區之間統籌不足,各行其道、各成一攤。
“麗水的發展窮在山上、困在路上、弱在散上,必須樹立一體化、協同化、差異化的發展思路,在更大的時空范圍內,統籌生產力布局、資源開發、設施配套、交通建設等。”胡海峰說。
如何實現全域統籌?麗水提出了“一帶三區”的發展新格局。即東部3個縣(區),突出產業主導、創新驅動,組團打造生態經濟示范區,加快形成市域發展核心帶;西部6個縣(市),則突出文化引領、差異發展,組團打造三個集聚區塊,建設凸顯山水神韻、人文底蘊的特色發展示范區。
在麗水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黃力量看來,麗水九成行政區域是農村,七成人口在鄉村,用好“跨山統籌”這把“金鑰匙”,就是實現城鄉統籌的必由之路,用統籌觀、用配置之手,來搬掉那些看不見的山,真正打通部門、地區、城鄉、產業之間要素流動的阻梗,為高質量綠色發展鋪平道路。
易地搬遷:繞過搬不走的山
在過去,夏益長每天都騎著摩托,到縣城的玩具廠上班,風里來雨里去,家人牽掛不斷。今年,家門口的創業園開園,村民走路就能上下班。為這事,好多村民都樂開了花。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從原澄照鄉溪下庫自然村搬遷而來。
景寧是典型的畬鄉山區縣,全縣坡度25°以下的山地,占比還不到9%,絕大多數村莊散落在山間。2012年,景寧啟動農民創業園建設,首批安置的大部分人員就是高山遠山和地質災害隱患區的老百姓。
記者看到,在這個新區內,有學校、養老中心、自來水廠,不久后還會有衛生院、車站、二期項目等。值得一提的是,人口集聚后,創業園內不僅設施一應俱全,還配套建設了1000畝的工業用地。企業入駐后,下山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
據澄照鄉黨委書記胡衛林介紹,目前,創業園已引進總投資6.9億元的幼教木玩產業園,三年內可提供3000個以上崗位。澄照是茶葉種植之鄉,茶葉采摘忙在上半年,工廠則下半年用工量大,一頭一尾,正好錯開,因此這兩年,農民增收顯著。
景寧的農民創業園,是麗水農民易地搬遷的一個縮影。麗水百姓居住分散,地質災害頻發。2000年后,各地有序引導農民下山脫貧,出政策、建小區、配產業。截至2018年底,已有超過38萬農民下山,占全市農村總人口的21%,其中整村搬遷就有1902個。
黃力量認為,高山遠山、邊遠庫區等地村莊,本來就資源匱乏,大多又是生態敏感區,經濟發展缺乏各種要素支撐,政府與其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不如繞過搬不走的山,借助易地搬遷的集聚發展,來實現脫貧、解危、水源保護、生態修復、鄉村振興等的共贏。
麗水一手做“居住文章”,另一手則苦下“產業功夫”,通過要素集聚、改革配套等,讓農民搬下山后,穩得住、富得起。2001年,云和縣就提出“小縣大城”戰略,先后建成了48個異地安置小區。如今,全縣近80%的人口在縣城居住,93%的學生在縣城讀書,96%的企業在縣城發展,城鎮化率近70%。
記者看到,通過十多年堅持不懈抓易地搬遷工作,一大批傳統村落在麗水得到有效保護,為后續整體開發運營守住了資源。現在,工商資本進入后,很多村成了民宿、文創、康養等新型業態的聚焦點。與此同時,住、業、人的統籌集聚,也為山區農民找到了一條致富道路,農民收入增幅連續10年位居全省首位。
據了解,目前,麗水已形成了小縣大城、眾創空間、解危除險、幸福社區四種縣域的易地搬遷模式。而針對仍有4.2萬余戶農戶住在“背山面水”有潛在威脅區域的情況,2019年,麗水全面啟動“大搬快聚 富民安居”工程,計劃在5年內完成15萬山區農民的搬遷任務。
品牌化:打通“兩山”轉化渠道
“85后”姑娘張建芬,身著白色風衣,手持白色手機,駕駛白色奧迪轎車,種植的作物都是“白色系”——白色的黃瓜、茄子、辣椒等,就連基地所在的山頭也叫白鶴尖。
張建芬頭腦活絡,2014年剛入行時,就將“白鶴尖”注冊為商標。此山在云和縣小有名氣,但推向市場后,卻無人問津。在參加完一場品牌培訓后,張建芬豁然開朗。
麗水生態農產品眾多,卻很零散,主體又普遍偏小,單品類品牌不足以帶動全域農業發展。于是,麗水在2014年推出了全國首個地市級的全品類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由政府進行背書,組建國企農投公司負責運營管理和傳播推廣。
張建芬看到后,馬上申請加入市生態農業協會,成為首批授權使用“麗水山耕”的會員。還別說,初出茅廬的小姑娘,仿佛一下子找到了門道,產品經營得風生水起。除了網上賣、做定制,近兩年,張建芬的產品還打入了民宿市場。
談及麗水民宿,與當地“業”的統籌密不可分。從2013年開始,市里每年投入1000萬元,重點用于農家樂和民宿示范項目建設。7年間,麗水累計發展4300多家農家樂、民宿。在做法上,麗水同樣采取品牌化戰略,取名“麗水山居”。
吃住自古難分家,“麗水山耕”和“麗水山居”的聯姻自然也水到渠成:農產品搖身一變成了旅游地商品,農家樂、民宿里專門設置了貨架專柜。對于經營業主而言,通過推銷“麗水山耕”產品,也能增加經營內容。
之后,麗水的“山上文章”又添新成員。面對日益火爆的鄉村旅游,“麗水山景”品牌應運而生,同樣覆蓋全市域。3個品牌氣質相投、門當戶對,在各種場合經常相互植入、相互代言。
在黃力量看來,品牌絕不是取個名字這么簡單,其背后是一種系統化、差異化的戰略思維,既能通過這樣一個載體,將分散的資源進行緊密整合,又能直接幫助相關主體將產品推向大市場,并實現溢價銷售,同時還能借助品牌之間的強強聯合,進一步提升綜合價值和競爭力。
盡管麗水的“三山”聯姻才剛起步,但在麗水,品牌已發揮出重要價值,成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金鑰匙”,也日漸成為一種共識、一種黏合劑。而如今,說到麗水,人們不再有“偏僻落后”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都是“綠色生態”“健康養生”等標簽。
據了解,接下來,麗水已準備擇日正式推出“花園鄉村”品牌,將其作為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麗水樣板,目前正在構建體系、制定標準,又將開啟一段新的征程。
相關標簽:麗水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