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病原特性】鴨疫里默氏桿菌(Riemerellapasteurellaanatipestifer)為革蘭氏陰性小桿菌,無芽胞,不能運動,純培養菌落涂片可見到菌體呈單個、成對或呈絲狀,菌體大小不一,0.3~0.5微米×0.7~6.5微米。用瑞氏法染色,菌體兩端濃染,經墨汁負染色見有莢膜。鴨疫里默氏桿菌血清型眾多,目前世界各地分離到23個血清型。最適合的培養基是巧克力瓊脂平板培養基、鮮血(綿羊)瓊脂平板、胰酶化酪蛋白大豆瓊脂培養基等,于37℃溫箱培養48小時生長良好,若能在含5%~10%二氧化碳環境中培養,則有利于生長。
【流行特點】1~8周齡的鴨都易感,但以2~3周齡的小鴨最易感。本病在感染群中的污染率很高,有時可達90%以上,而死亡率高低不等,低的5%,高的可達80%,一般為10%~20%。本病主要感染鴨,外來品種鴨常較本地品種鴨的易感性稍高,小鵝也可感染發病。其他如雞、火雞和野雞雖有感染,但很少發病。本病常因引進病鴨和帶菌鴨而發生。鴨群中一旦發生本病,可經鴨―鴨相傳,也可通過污染本菌的飼料、飲水或環境等傳低,主要經呼吸道、消化道和損傷的皮膚(特別是腳的傷口)等途徑感染,一般認為本病也可經蛋垂直傳播。本病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春、冬季節發生較多。由于育雛室飼養密度過大,空氣不流通,潮濕,衛生條件不好,飼養管理粗放,飼料中蛋白質水平過低,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均易造成本病的發生與流行。同時,如果有其他疾病的存在或并發感染,常能誘發和加劇本病的發生和死亡,常并發的有鴨大腸桿菌病,有時也有沙門氏菌病、葡萄球菌病和鴨病毒性肝炎等。該病常表現明顯的“疫點”特征。一般本病較為嚴重的鴨場,其周圍鴨場也多有此病流行。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