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鴕鳥衰竭綜合征又稱衰弱綜合征,于1995年首次在澳大利亞發生。多發生于6月齡以內的幼鴕鳥,并以消瘦、衰竭死亡為終結,由此而得名。本病在我國鴕鳥中也已發生,死亡率約占總死亡數中的34%。
[病因]
發病原因至今尚無定論。多數學者認為,可能是由一種致病(傳染)因子與一些因素綜合作用所致,大致如下。
(1)病毒多數學者經病原學研究認為反轉錄病毒的可能性最大,該病毒抑制了免疫系統,從而導致病鳥的骨髓紅細胞耗盡,抵抗力持續下降,體部日趨衰竭。
(2)細菌自發病雛幼鳥的多種器官分離到綠膿桿菌;肺和氣囊也經常分離到曲霉菌;腸道內時有空腸彎桿菌、隱孢屬菌等感染,從而引發腸道損害、營養吸收障礙,出現一系列的癥狀。
(3)長時期的生理應激諸如飼料質量低劣,營養不全、不足,影響幼鳥生長發育,甚至導致一些器官功能不全;特別是一此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不足或缺乏,往往引起免疫器官發育不良,炎癥反應降低和法氏囊萎縮等。又如種種外界驚恐和各種應激,以及長途運輸等也能引發生理調節異常,促進病的發生、惡化。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發病的多數是6月齡以內的幼鴕鳥(100%),平均病死率為56%-94%,但也有報道大部分死亡發生在1月齡內的雛鳥。
(2)臨床特征早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乃至厭食,閉目呆立,頭頸彎縮呈S形,出現濁咳,間有下痢或干硬糞便。繼而生長停滯,體重減輕,消瘦,羽毛脫落,常在夜間或清晨死亡。
(3)剖檢特征尸體消瘦,腹水增加偶有纖維素,前胃擴張,腸腔內有糊狀物,小腸黏膜充血水腫,對腸遠端內容物常呈粒狀。血液呈水樣,骨髓色淡,脾和胸腺縮小。有的出現繼發性腸炎病變,有的肝臟有多量灰白色病灶。此外,還有鼻炎、咽喉炎、前胃炎、氣囊炎和壞死性腸炎病變,以及脾、胃、肺等器官彌漫性敗血癥變化。
[防治措施]
目前尚未見有效的治療方法。至于本病的預防措施方面,據澳大利亞學者介紹,建議將發病圈舍、場地空出后清掃、消毒,然后自然凈化一定時間;同時在清凈區場孵化育雛,然后再回原場區飼養。而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飼養區的衛生防疫條件,以及消除一切可能存在的應激因素等,都是防止發生本病的必要措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