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白扁豆(DolichoslablabL.)為豆科扁豆屬1年生植物,別名老母豬耳朵、眉豆,為國家藥典收載品種。多以開白花的種子入藥,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和胃化濕的作用,常用于治療脾胃虛弱、暑濕內蘊、嘔吐、泄瀉、赤白帶下等疾患。據記載,種子所含的化學成分為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鮮嫩的莢果常作蔬菜食用。我國南方地區多有栽培,但以安徽、陜西、山西、河南等省產量最大。
1形態特征
纏繞性草質藤本,長達10余米,羽狀復葉,具3小葉,小葉廣卵形、卵形或近圓形,全緣;花序總狀,腋生,花多達10朵,白色或淡紫紅色;莢果扁狀,有時呈半月形,內含種子5粒左右。種子橢圓形,略扁,長10~14cm、寬7.5~11cm、厚4~7cm,表面白色或黃白色、污白色,有的微泛綠色或有小黑點,平滑,未完全成熟者有些皺縮,腹部由頂部至中、下部有一白色棱狀種阜,質脆,下連一黃色至黑褐色種孔,種阜的另一端相連于一黃色或黑褐色的種脊,種皮較薄。胚彎曲,黃色;胚根扁,胚芽明顯,子葉2枚,肥大,橢圓狀或倒卵狀。千粒重339g。
2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性氣候,喜肥、喜光,對土壤要求不十分嚴格,但以壤土或沙壤土長勢健壯。北方地區谷雨前后播種,7月上旬進入初花期,花期隨植株枯萎而結束,9月上旬果實陸續成熟,成熟的果實不開裂。植株遇霜即被打死,年生長期145~170天。
種子自然條件下儲存壽命為3年。最適宜的發芽溫度為25~30℃,低于15℃時發芽緩慢。
3栽培技術
3.1選地與整地以沙壤土、富含腐殖土的耕地、園內地為佳,翻耕15~20cm,除凈石塊等雜物,做成高15~20cm、底寬40cm的壟。
3.2播種北方地區以春播為主,4月中旬后,先將壟面耙平后,刨坑,穴距30~35cm、穴深8~10cm,施足底肥,底肥用廄肥、生物肥或有機肥均可,將種子播入,每穴3~4粒,覆土4~5cm,鎮壓。根據土壤墑情決定是否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
3.3田間管理在溫、濕度正常的條件下,播種后15天左右陸續出苗。出苗后應立即間苗,每穴留2株,結合除草適當松土,當株高30cm以上時培土、支架。支架要牢固,要有一定的高度,注意透光性能。當株高達1m時打尖,以促進分枝,增加結實量。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澇,以防止和減少落花及病害的發生機率。
3.4留種技術種子田應稀植,每穴留1株,適當增加底肥用量,適當修剪小側枝,也可以適當地疏花,以促進果實飽滿、子粒大。果實成熟時可分次收獲,人工或機械脫粒均可,除凈果皮等雜物,晾曬5~7天,裝入布袋中,置于陰涼、通風、干燥處保存,防止蟲蛀和鼠食。
4病蟲害防治
4.1根腐病多發生于梅雨季節。癥狀:植株萎蔫、根系腐爛。主要病因:田間積水時間過長,使土壤的通透性能變差,為病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使根系受到危害而死亡。防治措施:①雨季及時排澇,雨后及時松土。②播種時先將種子用0.5%的多菌靈藥液浸泡4~6小時。③發現個別病株及早拔除,用50%的多菌靈800~1000倍液澆灌根穴及周邊土壤,防止病菌擴散、蔓延,病株集中銷毀。④注意輪作。
4.2蟲害常見黑色蚜蟲吮食嫩莖梢和花序。防治方法:平時多注意觀察,做到早發現、早防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傳統殺蟲劑噴殺,如25%樂果800~1000倍液,或新型殺蟲劑(按說明使用),一般1次即可見效,如需2次噴殺,應間隔7~10天。禁止使用農業部禁用的有機磷類農藥。
5采收與加工
當果實由綠色變成白色或黃白色、且種子與果皮已經分離時即可采收,人工或機械脫粒均可,除凈果皮及小癟粒,曬至完全干燥,即可入藥。還可以將扁豆置于沸水中煮至皮軟后,在冷水中稍泡,取出,搓開種皮與仁,干燥,取其皮入藥,即扁豆衣(仁也藥用)。外觀性狀以子粒飽滿、粒度均勻、色澤(黃白)一致、無蟲口、嚼之有豆腥氣為佳。
6包裝與貯運
包裝物應清潔、無毒、無異味,最大包裝重量以50kg為宜,便于搬運。貯存室應干燥、通風,防止鼠食和蟲蛀。運輸時應按GAP的要求操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