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小平菇隸屬擔子菌亞門、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富含蛋白質、糖分、維生素、鐵、鈣和人體8種必需氨基酸。其菇肉肥嫩、味鮮爽口,有較高的食用和保健價值,深受消費者青睞。是韓國生產和消費量較大的菇類。
因小平菇不易長途運輸和保鮮,鮮菇從國外進口極少,以韓國本土生產為主。與常規平菇栽培相比,小平菇的生物轉化率較低,僅50%~80%,而且,分級包裝較費工時,在人工費較高的韓國栽培并無優勢可言。因此,韓國許多小平菇栽培場慘淡經營、瀕臨倒閉。尋求突破、重獲新生,是小平菇生產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以技術創新為目標和經營理念的浙江省磐安縣新藝食用菌研究所對韓國的小平菇栽培深入調研。并派遣技術員進駐韓國進行栽培和試驗。根據韓國市場小平菇的需求特點,我所科技人員側重于出菇潮次和單潮產量的研究,尤其針對原基形成數量、成菇率以及整齊度等,在原料配合、環境條件、管理措施上加以改進。經多次試驗,總結出一套符合韓國國情,低耗、高效的集約化生產技術。
該技術既借鑒了工廠化生產的速效性(高利用率);也汲取了傳統栽培技術的低耗性(低成本)。取長補短、整合優勢。經多家栽培場推廣應用,均獲得較好的經濟和綜合效益。
1菇房建造
韓國城郊和農村有大量的塑料大棚,稍加改造即可用于小平菇栽培。改造后的棚長20m、寬6~7m、高2.2~2.5m。棚以鋼架結構為主。棚上覆兩層農膜,農膜間夾一層淺色保溫棉,最外面覆蓋一層毛氈。
該棚的優點:小空間利于通風換氣和操作管理。棚內的環境條件容易控制。可移動式外覆毛氈可根據氣候變化隨意調節。在栽培不同階段中發揮各種作用(遮光、降溫、保溫等)。晴天時,掀開毛氈引光增溫,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陰雨天時,覆蓋保溫。當氣溫過低時,啟用加溫裝置升溫。加溫方式有管道暖氣、電、煤爐等。考慮成本和實用性,一般采用煤爐或木屑爐加溫。在棚內放置兩個爐,接上鐵皮煙筒,將煙導出棚外。該裝置成本低、升溫快、操作便利,每天只需更換2次燃料,無需專人看管。也可在走道下(沿棚走向)建造暗火道,燒火口設在棚頭或緩沖間內。加濕采用霧化微噴或加濕器,以提高工效,沿棚走向安裝,以使棚內濕度分布均勻。
2栽培技術
2.1備料集約化生產主要體現在省時、節能、低耗、高效。原料的選擇也至關重要。比如,采用棉子殼為主料,添加少量輔料,能使小平菇潮次明顯且集中。避免了常規技術栽培出菇遲緩、潮次不清,拉長了出菇周期,造成管理不便、成本上升。
2.2堆料發酵發酵法栽培小平菇是目前較理想的方式。它避免了生料法的高污染率和熟料法的高成本。突出雜菌少、發菌快、出菇快等優點。
原料混合并充分攪拌均勻后,堆成底寬2m、頂寬1.5m、高1.2~1.5m的梯形料堆。發酵時間為9~12d,期間翻堆3次。氣溫低時最好在室內或棚內進行,以免延長堆制時間和影響發酵效果。
2.3裝袋將發酵好的原料攤開,使氨氣等有礙菌絲生長的氣體揮發,待料溫降至30℃后,開始裝袋。
裝袋方式為:三層菌種兩層料。即兩頭各鋪一層,中間夾一層菌種。裝袋和接種同時進行。裝袋后緊扎袋口,然后將袋呈墻式堆垛。垛高以7層為宜。垛間留走道70cm,過窄不利操作影響工效。袋間緊靠,盡量少留空隙。也不宜用力提捏料袋造成袋壁脫離,以免間隙處出菇,消耗養分。最后,用直徑1.5cm的圓錐木棒在料袋一頭扎兩個貫通料袋的增氧孔,以促進菌絲生長。
料袋單重和塑料袋的規格,一直是業內人士爭議的焦點。有人認為小袋裝料少、產量低,周期雖短,但費工時;也有人認為大袋裝料多、產量高,但周期長,效益并不高。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認為大小袋各有利弊。因地制宜、靈活掌握才是上策。通過調研和栽培比較試驗,得出結論:塑料袋規格18cm×45cm(裝料后長為30cm),裝干料0.6kg的方式較適合集約化生產。
2.4發菌管理菌絲生長的優劣直接影響出菇的時間和效果。為配合集約化生產,使出菇快且集中。應盡量控制室內恒溫和暗光。溫度的劇烈變化,會影響菌絲的正常生長,也易刺激提早出菇,導致菇潮不集中,產量不穩定。光線過強,易使菌絲體表面形成菌膜,消耗養分,影響菇的質量和產量。接種后到菌絲長滿袋,應保持室內黑暗。但菌絲滿袋后1周內,應讓菌袋接受光線(逐漸增強),使菌袋逐漸適應,也利于整齊現蕾。培養期間控制溫度22~24℃,相對濕度70%。
2.5出菇管理與常規栽培不同的是,集約化技術采取的是定位出菇法。乎菇從裝袋時預留的增氧孔處生長,可有效防止菇蕾形成因爭奪養分而大量萎縮,造成養分無謂損耗。同時常規敞口出菇,菇叢過大、死菇多、菇形差,加工包裝費工時。而定位出菇法,不敞袋口,菌袋的水分蒸發量少,對第2潮菇的生長影響較少。
韓國市場要求小平菇必須是單個、柄長、蓋小。定位法出的菇正符合標準,而且,成菇率高、菇柄附著小菇少、商品化程度高,采收和加工包裝方便。
菌袋經弱光處理后,增加光照強度、加大濕度、降低溫度,促使菇蕾集中形成。
經高濕、光線和低溫刺激后,預留的增氧孔首先接觸到適合出菇的環境條件,而其他部位由于塑料袋緊貼菌絲體,不易出菇。
出菇管理分成三個階段為:原基分化階段,菇蕾形成階段,子實體生長階段。技術要點為:“促”、“保”、“育”。
2.5.1促前期促進原基分化形成。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具體做法:溫度降至8~12℃,減少通風量,增強光照強度,提高空間相對濕度,空間噴霧使出菇口(原增氧孔)呈濕潤狀但不積水。這樣連續處理4d,即可整齊現蕾。使原基形成的時間易準確把握,并控制整齊度。
2.5.2保中期確保菇蕾成活。穩定環境條件,避免菇蕾萎縮死亡,提高成菇率。
此階段應確保環境條件相對穩定,控制相對濕度85%~90%、溫度12~15℃。較大的溫濕差、冷熱強風等因素都會影響菇蕾的形成和生長。
2.5.3育后期培育出優質菇。調整環境條件,使菇肉緊實致密、菇形圓正,提高單產,確保優質高產。
菇蕾正常形成并生長到菇蓋徑1.5cm時,適應環境能力增強了。溫濕度稍有波動影響不大,適度的變化反而能使菇體肥壯、緊實。同時通過調節二氧化碳濃度和光照強度來控制子實體的形狀和品質,使之達到韓國市場特殊的要求。此期,菇蓋的直徑控制至關重要。因為,常規平菇的食用部位是菇蓋,以蓋大、柄短為宜;而小平菇則恰恰相反。所以,管理上應作大調整,提高二氧化碳濃度和降低光照強度來控制菇蓋的生長,促進菇柄的生長。
2.6采收當菇柄長達5~7cm,菇蓋徑2~3cm時即可采收。由于采用集約化技術,子實體的形成和生長較集中一致,采收期較短,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功效,也利于轉潮管理。
采收時應小心細致,并輕拿輕放。盛裝容器最好采用淺筐單層擺放,以免菇體堆疊擠壓造成破裂而影響品質。
1潮菇采收后,清理殘留的菇柄和雜物。停止加濕,保持恒溫養菌5~7d。然后按照第1潮菇的管理方式進入第2潮菇的管理。第3潮時將袋口塑料袋割去,敞口全面出菇。此時出的菇質量稍差,主要為縮短出菇周期。前兩潮菇的品質較好,產量也占總產的70%~80%以上。一般出完3潮菇約需60d(環境條件不具備時,將延長出菇周期)。每袋可產菇500g左右,轉化率80%左右。
2.7包裝將叢生或聯體的菇掰成單個,并用剪刀或刀削去菇柄上附著的雜物。然后分級裝入塑料袋,系緊袋口,每袋凈重2kg。采用紙箱包裝時,應根據客戶要求進行分級加工。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