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19 作者:佚名 來源:當代先鋒網
2018年迎來了改革開放的第40周年。四十年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從醫療到教育,從住房到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社會的各個方面,無不在改革開放的機遇中展現出勃勃生機。在改革的步伐中,農村建設也乘著改革的春風沐浴陽光雨露。20世紀80年代初,在全國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代背景下,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的改革開放從也是從農村開始,而土地改革無疑就成了其中的重要一環。
今年58歲的李葉江是碧江區滑石鄉老麻塘村的村民,當老麻塘村吹拂起改革的春風時,他也正值青年。40年一路走來,他見證著農村一點一滴的新變化,從人民公社時期生產隊記工分到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2006年免除農業稅,再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鄉村振興,李葉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所帶來的沖擊和紅利。
“包產到戶是個好政策,讓我們農民吃飽了飯,吃飽了飯才有力氣干活,莊家才能長得好,才能打出更多的糧食。”今年58歲的李葉江在談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總是忍不住要夸一夸。
“改革開放前,大家搞的都是‘大鍋飯’、‘記工分’,搞生產的熱情都不高,經常吃不飽飯。可是后來土地下分到戶之后,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回憶起當年的場景,李葉江對分田地的事情仍是記憶猶新。”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圍攏過來,看著隊長將我們的名字寫在本子上,將土地畫到我們的名下,別提多高興了。
“分到土地的當年,我們的種植熱情就高漲了起來,從白天干到晚上也不覺得累,只要想想打出來的糧食歸自己,那就是我們最大的心愿。”李葉江說。
80年代中期,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碧江穩穩扎根后,農民分到了土地,調整了生產關系,改變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發展,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家家戶戶喜出望外。但是隨之而來的農業稅又成了村民們的大問題。
“當時糧食產量比承包前大幅度提高,但國家不允許我們自己賣,我們也沒有錢,就只能以糧食抵繳農業稅,把糧食交到當時的白水糧站、帽子坡糧站。”李葉江回憶介紹,每年糧食打下來曬干以后,因為沒有交通工具而且都是土路,人們就只能是肩挑背扛到鄉里的糧站繳糧,碰到人多的時候,排隊等上大半天才能繳上糧食。
“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下,我們的溫飽基本得到了解決。后來國家不斷有新的政策,允許我們自己賣糧,給了我們更多的農業生產權利,想種什么就種什么,我們自己說了算,口袋里有錢了,生活就過得更好了。”李葉江說。
令農民高興的是,2006年,中國農民徹底告別了延續2600年的農業稅,這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也開啟了農民命運的重大變化。
“這個農業稅一免,我們的心情那才叫一個激動,以前是交夠國家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現在自己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糧食全部歸自己所有,那滋味就更別提多快活了。”李葉江說,剛聽說要免除農業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半信半疑的,到后來真的實行了,全村的人都高興得合不攏嘴。“可別小看這免除農業稅政策喲,對我們農民來說卻是雪中送炭一樣的暖心窩子。更讓人做夢都不敢想的是,以前繳糧的糧食不用繳了,現在國家反而還發給我們糧食補貼,讓我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
在時代的浪潮中,改革從未停止過,從80年代到新千年的改革春風中,老麻塘村不斷積蓄力量,狠抓農業生產,老百姓也是賺得彭滿缽滿,看到了未來的好日子。
村民得到了發展,村集體自然也跟著成長壯大。和李葉江一樣享受到國家改革好政策的還有雷兵,2015年,40歲的雷兵在鄉政府支持下辦起大米加工廠,并成立白水貢米專業合作社。碧江區也從2015年開始,花大力氣對白水大米進行扶持,僅2017年便投入資金80萬元,從道路硬化、廠房建設、品種選育等諸多方面幫助老麻塘村做優白水大米品質,打響白水大米質品牌,白水大米成功進駐了超市,實現了線上線下銷售。
在近年來的發展中,老麻塘村緊跟時代發展需要,依托“三變”改革,打造村級集體經濟,采取“支部+農戶、合作社+農戶、協會+農戶”等多種形式,把農民有序、合理地組織起來,創立了“白秧坪大米專業合作社”,主攻發展“碧江白水貢米”品牌。
如今村里面很多村民把水稻田加入合作社,選用了新的品種后,糧食的產量也比以前多出來許多。“現在國家政策好,大家種糧食的積極性也高,而且還比一般的大米市場價高出一塊多錢,種子與肥料也都是免費發放給村民,這些都有政府的扶持,水稻也實現了機器插秧、機器收割,效率大大地提升了。”回想以前的日子,現在的美好生活讓吃了大半輩子種地苦頭的滑石鄉村民們真正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農業發展也讓雷兵和鄉親們的生活一天天紅火起來。
如今,老麻塘村正集中力量發展產業,逐步擺脫無產業、無項目的貧困帽子。目前,合作社發展水稻種植面積1680畝,每畝預計產800斤,預計增收343萬元,帶動了全村260戶群眾700余人回鄉就近就業,全村的人在改革開放奏響的福音中實現了產業脫貧夢。
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時代大背景下,近年來,碧江全區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農村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做亮農產品品牌,實現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截至2017年底,碧江全區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預計28.25萬畝、全年糧食產量預計達9.49萬噸,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80%以上。
相關標簽:銅仁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