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0-15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傳承紅色基因唱響瑤鄉文化
——廣西灌陽縣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紀實
本報記者 高飛 王澎
都龐嶺的山頭郁郁蔥蔥、連綿起伏,灌江水清澈見底、奔流不息。這里是桂北小城——灌陽縣。
聽著歷史的鐘聲,沿著歲月的足跡,灌陽不同凡響。灌江兩岸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記錄著灌陽人從古至今的生生不息;悲壯慘烈的湘江戰役,彰顯著紅軍先烈前赴后繼、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作為世界瑤族發祥地的灌陽千家洞,則是中外瑤族同胞尋根問祖的圣地。
過去影響現在,歷史昭示未來。如今這座桂北小城,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不斷挖掘自身文化內涵,在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闊步前行。近日,記者走進灌陽,訪民居、拜古跡、看文化,深刻感受灌陽濃郁的民俗風情和勃勃生機。
弘揚紅色文化激發振興動能
灌陽是革命老區,中國工農紅軍曾三次經過灌陽,6000多名紅軍英烈在此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珍貴的革命文物。該縣的“湘江戰役系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名錄目前已有近百個單體建筑被納入修繕項目之列,如:新圩阻擊戰遺址、下立灣救護所、九如堂等。
汽車在百灌公路47公里處停留,灌陽縣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園映入眼簾。蒼松翠柏、古井石碑、紅軍帽等為標志的烈士墓園莊嚴矗立。
據史料記載,湘江戰役之新圩阻擊戰是“紅軍入桂第一仗”,此仗打得十分慘烈。阻擊任務完成后,由于戰事緊急,在新圩下立灣村蔣氏祠堂內設的戰地救護所里,有100多名重傷員來不及轉移,委托當地村民照顧。可是,由于土豪劣紳告密,地方民團攻入蔣氏祠堂,把100多名紅軍重傷員捆綁后全部投入酒海井。
萬古勛名垂史冊,浩氣千秋壯國魂。時光流逝,人們沒有忘記英雄。2016年,灌陽縣完成了酒海井新的紅軍烈士紀念園主墓區、革命烈士紀念墻等主體建設,將散葬的紅軍烈士忠骨集中安葬于紀念園。2017年8月13日,灌陽縣委、縣政府決定勘探打撈尋找挖掘酒海井紅軍遺骸,妥善安葬,告慰英靈。
歷史雖已遠去,但不怕犧牲、永遠向前的革命精神激勵著老區人民奮發圖強。灌陽縣委書記周春涌說:“厚重的紅色文化,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激勵灌陽人民,帶動富民興村。灌陽將繼續深入挖掘、弘揚并合理利用好豐富的紅色文化,推進鄉村文化振興,讓長征精神成為全縣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在全力決勝脫貧攻堅的新長征中,展現新作為,取得新成效。”
依托古村古鎮打造文化樣板
青磚碧瓦、飛檐畫棟、古樹石橋、鵝卵石街道……走進新街鎮江口村的古街道,雖然街邊的房屋年久失修,略顯滄桑之感,但依稀感受到這里舊時的繁榮景象。新街鎮鎮長田豐介紹,江口村是“一門三進士,同胞三翰林”的故里,是桂劇奠基人唐景崧故居所在地,灌陽的老縣城。全村現在有320戶1260人。該村最有名的是臺灣代理巡撫唐景崧故居,該故居建筑雄偉、工藝精細,飾小青瓦、藍灰墻,分上中下三座,設有前庭、正庭、廂房、天井等,梁、枋、門楣等均雕刻人物故事或龍鳳花草蟲魚等,為典型的桂北建筑風格,是灌陽縣唯一一座保存較完整的名人故居,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研究價值,是游客攬勝、懷古、修學的美好家園。“近年來,依托古街古鎮,我們積極探索生態農業與休閑觀光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全力打造唐景崧故居、桂劇文化和雪梨生產基地,成功舉辦了中國唐景崧猜謎一條街等系列活動,游客絡繹不絕。”田豐說。
在灌陽,像這樣的傳統古村落有12處,月嶺村古民居也是其中之一。該村是灌陽縣古老文明的第一村,居住著約400戶人家,均為唐氏家庭,至今一脈相傳28代無一雜姓。月嶺村古民居始建于明末清初,屬典型的湘南式民居,座落在文市鎮東北兩公里處,已有700余年歷史,是具有中原楚文化風貌和格調的建筑群。
走進月嶺村,“孝義可風”貞孝牌坊威嚴聳立。古井飲水、石盤洗衣,一幅文化厚重、古風濃郁的美麗畫卷在面前徐徐打開。“既有許多自然景觀,又保存有眾多的人文古跡和古代遺風。”灌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唐琳春介紹,除了具有科學的排水設施、光滑的青石板路,還有花鳥蟲魚浮雕、福祿壽喜書法等,處處透著濃濃的文化氣息。
而具有瑤族色彩的洞井村古民居,位于洞井瑤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瑤漢民族雜居和睦相處,瑤族民族風情淳樸,歷史文化底蘊深厚,2013年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傳統古村落名錄……
如今,這些飽經歲月滄桑和歷史沉淀的古村古街,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綻放光彩。近年來,灌陽縣大力做好古村古街保護,扶持鄉土文藝團隊,舉辦民俗文化活動,以特色文化助推精品旅游,實現文化與旅游的高度融合,通過不斷豐富旅游產品,實現鄉村文化振興。
生態理念入心綠色文化領航
灌陽最引以為傲的是生態,森林覆蓋率高達76%。站在灌陽縣高處向遠處望去,一座小縣城坐落在森林層疊中、峭壁幽谷旁,民居散落于寬闊的灌江之畔,竹林蔥蘢、山環水繞,風景宜人。循山路前行,進入灌陽東南部的千家洞原始森林,風光秀麗,溪澗奔騰,森林里靜謐安寧。在這一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毛竹山,千家洞區域山脈的河流已有20余萬年形成歷史。數千年以來,祖祖輩輩喝著千家洞水的瑤族群眾均以智慧、長壽享譽世界……
生態理念入心,綠色文化領航。如今桂林灌陽千家洞天然飲料有限公司投資開發的天然軟質礦泉水,連續三年成為中國——東盟博覽會指定用水。灌陽縣攬勝養殖有限責任公司養殖場位于觀音閣鄉大井塘屯大堰口果園場內,該公司擁有2700立方米沼氣發酵池、500立方米濕式儲氣罐,配套建設集中供氣管網,已為310多戶村民供應沼氣。公司董事長鄭栗生說:“自從給居民供應沼氣后,這里村民不再上山砍柴生火,不僅減少了污染,而且保護了山林。”
“山山泉眼,戶戶溪流”,灌陽瑤族居住區是典型的南嶺瑤族自然環境,它是歷史上瑤胞的精神家園,也是某種意義上黨的民族政策起源地、紅色文化的重要一環。
今年3月17日,2018年灌陽千家洞瑤族文化旅游節暨灌陽“二月八”農具文化節如期舉行。灌陽“二月八”農具節最早始于唐代(約公元687年)的廟會,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原為民間的“開耕節”。百姓通過參與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迎接春耕的到來,頌揚勤勞致富,祈求風調雨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具節逐漸發展成群眾自發參與的農具及農副產品交易會,形成了灌陽縣一道獨有風景。
周春涌說:“瑤族文化旅游節為廣大瑤族同胞提供了交流溝通機會,是加強民族文化認同、發展地方文化、促進鄉村社會團結的黏合劑,為新時期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強大動力。”
相關標簽:灌陽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