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02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 楊丹丹
安徽省岳西縣位于大別山腹地,全縣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曾是集老區、山區、貧困地區于一體的縣份。因為氣候涼爽,種糧往往是“種一坡、收一鍋”,難以擺脫“靠山吃飯”的劣勢。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農科院、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等單位的指導下,岳西縣充分利用山區氣候資源,變對抗性種植為適應性種植,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山區生態型蔬菜。通過種植茭白和設施瓜菜等高山生態蔬菜,有力地帶動了當地農民的脫貧致富。統計顯示,“十二五”期間,岳西縣有4.3萬人通過發展山區生態蔬菜產業實現脫貧,菜農戶均種菜收入超過1萬元,全縣90%以上蔬菜種植戶住進了新樓房。一幢幢“蔬菜別墅”“茭白樓”掩映在青山綠水旁,成為該縣鄉村中的亮麗風景。
眼下正是茭白上市的季節。記者在岳西縣主簿鎮岳西原生態果菜專業合作社看到:蔬菜分揀大廳內一片繁忙,十多名工人正忙著清洗、分揀、包裝剛收上來的茭白。合作社負責人介紹,主簿鎮是全國“一村一品(茭白)”示范村鎮,出產的高山茭白遠銷武漢、合肥、南京、常州、杭州等大中城市。
主簿鎮副鎮長徐以涵告訴記者,近年來,該鎮在國家和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的指導下,推廣茭白病蟲害綠色防控、種養立體共育、精準施肥、適度擱田以及茭田放養鴨、甲魚,放養浮萍降低茭白田水溫和土溫等技術措施,提升了茭白的品質、風味和市場競爭力。“由于品質好,消費者認可,一到地方就被批發商一搶而空,從來不愁銷路。”徐以涵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大部分時間帶殼茭白田頭收購價在2元至3元,以畝產4000斤計算,畝均產值在8000元到12000元。
在相隔數十公里的響腸鎮,當地的山水間種養專業合作社建成的一棟棟設施齊全的蔬菜大棚,讓前來參加大別山區生態型蔬菜現場觀摩與培訓指導會的省內外專家與種植大戶眼前一亮。“我們現在種的辣椒新品種,從3月份栽下去,可以一直收獲到11月份,較以前的老品種、老種植方法,產值可提升4倍,效益也能增長4倍,畝均產值可達3萬元。”合作社的扶貧專干兼技術負責人胡劉國告訴記者,去年以來,在國家大宗蔬菜產
業技術體系、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合肥綜合試驗站和安徽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的精準指導下,他們引進了辣椒、韭菜、豇豆、四季豆新品種,集成越夏設施避雨栽培、優質高效栽培、水肥一體化、病蟲草害全程綠色防控等技術,蔬菜產量和效益較之前有了大幅提高。
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岳西縣生態型蔬菜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以露地茭白和設施果菜為主的山區生態型蔬菜產業已成為該縣農村經濟發展的特色主導產業之一。2017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14.2萬畝,產菜14.3萬噸,產值4.8億,其中茭白面積5.7萬畝,產量6.3萬噸,產值2.3億元。安徽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張其安研究員告訴記者,為提升該縣蔬菜產業的持續競爭力,他們在岳西圍繞水生蔬菜和設施蔬菜產業發展建成樣板示范基地6個,新品種新技術在樣板基地實施后,設施蔬菜畝均收入2萬元,畝均增效30%,越夏避雨栽培畝均收入1.5萬元,畝均增效30%。通過種養結合,和茭白品種的規范選擇、有機肥替代、綠色防控等技術使產品質量和效益得到進一步提升。
高山生態蔬菜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岳西縣農委主任王學放介紹,近年來,國家和安徽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從指導建基地、提供新成果、幫助建品牌、指導組建聯合體、加強培訓推廣等諸多方面助力岳西扶貧攻堅,共指導創建技術服務型企業、合作社6個,指導創建國家省級蔬菜標準園5個,引進遴選各類大宗瓜菜、特色蔬菜品種18個,集成育苗、栽培、土壤改良、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病蟲防控等技術20多項,培養技術骨干20個。現在,縣域內蔬菜和基地的標準化程度較之前明顯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率達到95%以上。
相關標簽:安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