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8-23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小草美環境,富民大產業
——第五屆(2018)中國草業大會側記
曹應森 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 魯明
初秋,走進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這里正是薯藥飄香、林草茂盛的好時節,廣闊的田野里閃動著人們忙碌的身影,他們忙收割,忙交草,忙加工,忙銷售……8月20日,走進昔日被稱為“隴中苦瘠甲天下”的定西市安定區,參加第五屆(2018)中國草業大會的千余名代表們——來自全國相關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各級行政機關(農業、畜牧)管理人員和草業、奶業及相關企業代表不禁嘖嘖贊嘆:在安定區草牧業基地,在萬畝紫花苜蓿種植基地,在機械收獲牧草現場,在草品加工場地,處處是一派生機盎然。
“白云藍天下,草長鶯兒飛。慕名安定區,美景醉客來。”來自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的客人賈天才一路觀摩,一路震撼,一路感慨,面對昔日干旱貧困的隴中今天呈現在人們眼前的牧草綠色世界和苜蓿花開爛漫的景致,他欣喜不已,即興賦詩一首。
“這里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聯合國有關專家到定西考察后,丟下的一句令人絕望的結論,這句話也成了許多外界人士對于安定區乃至整個定西第一印象:自然環境惡劣,生產生活條件艱苦。讓參會代表們意外的是,今天的定西,已然開始重新呈現歷史上“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定西人開始一步步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改革開放40年,定西人‘修理地球’,改土造田,治理荒山,種草種樹,綠化山川,探索了創新走出了‘山頂造林戴帽子、山坡種草披褂子、山腰梯田系帶子、山下建棚圍裙子、溝底打壩穿靴子’的‘五子登科’的治理路子,實現治窮致富,令人折服。”“來觀摩學習,首先要學習定西精神和安定精神。”賈天才等參會代表說,“這里田園風光美,老百姓樸實又勤勞,變遷巨大感動人,是值得打造的教育基地,旅游勝地。有機會我要帶孩子來安定區看看,接受定西人治理荒山、種草種樹、綠化山川的吃苦奮斗精神的教育。”
“相比書本上了解到的牧草知識,這滿山的紫花苜蓿才真正讓我大開眼界。”站在安定區青嵐山鄉萬畝牧草種植基地的山頭, 利用暑假到安定區進行志愿服務的蘭州大學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研究生張鵬鵬,面對一望無際的牧草基地對代表介紹:這只是定西草牧產業發展的冰山一角。
相關統計顯示,近年來,安定區把草業開發和草畜一體化作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主要方面來培育,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區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達100多萬畝,一年生飼用作物穩定在40萬畝左右,各類草品的年加工能力達100萬噸;已認證優質有機紫花苜蓿6萬畝。
在甘肅民祥牧草有限公司,載滿青貯玉米的三輪車排成了長龍。這樣的場景,讓張鵬鵬及參會代表們感到震撼:“小草大產業,圓了百姓致富夢。種草綠了山川,富了百姓,美了家園,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龍頭企業帶動強,攜手合作社做草業,帶著百姓奔小康。”參加第五屆(2018)中國草業大會的代表們欣喜地看到,當地通過實施訂單發放草種、加價收購商品草、吸納貧困戶務工增收、產業扶貧基金折股量化分紅等多種形式,把貧困戶增收與產業開發進行緊密鏈接,有效助推了精準脫貧。安定區農牧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種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為主要內容的“民祥模式”得到甘肅省及國家有關部委的認可,該公司被中國畜牧業協會評為“2017年度最具社會責任感產業扶貧企業”。
安定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 安定區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高質量綠色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了畜草從曾經一家一戶零零星星種植到現在大面積規模種植,從過去不值一提的“小草”到今天成為助農增收脫貧致富“大產業”的巨大轉變。區上還立足產業支撐,走出了圍繞貧困村、貧困戶的“跟進”扶貧路子,形成了“項目資金跟著貧困村戶走、貧困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市場走”的良好局面,畜草產業已成為助力安定區實施脫貧攻堅戰的支柱產業之一。全區共培育成熟草品加工龍頭企業8家,培育草業合作經濟組織300多家,培育種草大戶3000多戶,生產銷售草產品60多萬噸。全區草牧業總產值達到32.31億元,草牧業增加值達7.4億元,人均牧業可支配收入達2350元,全區有2000多戶貧困戶因草業開發而受益。
相關標簽:中國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