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22 作者:佚名 來源:吉林日報
近年來,全省農業農村部門著眼于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突出強化典型引路,培育示范可學可看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著力構建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環境友好的農業農村發展新格局,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一畝園十畝田”,設施園藝模式是吉林省推廣的重點模式之一。
為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豐富城鄉居民“菜籃子”,省委、省政府把棚膜經濟作為農業農村經濟的戰略新興產業,逐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實施百萬畝棚膜蔬菜建設工程、蔬菜產業提升工程,2017年,省政府又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棚膜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省級扶持資金額度相當于過去9年投入的總和,新建棚室31.8萬畝,總規模達到146萬畝,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96元。在近年的生產實踐中,各地探索出區域特色鮮明、差異化發展的不同模式。
日光溫室,一般情況在不低于零下20℃的條件下,不用加溫可以正常生產,是開展冬春蔬菜生產的主要保護性設施,非常適宜吉林省周年蔬菜生產。目前,四種日光溫室可實現全年生產。包括高效節能日光溫室,磚+苯板式日光溫室,土堆式日光溫室和簡易日光溫室。
塑料大棚是吉林省早春晚秋蔬菜生產的另一種主要保護性設施。大棚建造屬鋼架結構,一年可生產兩茬菜。一年半左右可收回建棚成本。
土地規模經營榆樹土地托管模式,為土地規模經營找出了新路。“土地托管”的主要運行方式是:
五個統一: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簽訂托管合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戶的土地進行全程托管,即統一采購、統一播種、統一植保、統一收獲、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促進農民增收,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持續性發展。
四個明確: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當地政府、工商部門和法律事務所的監督指導下,簽訂合同,明確雙方責任、托管時限、托管方式和分紅標準,用法律手段保證農戶的最大利益,免除后顧之憂。
三方聯動:一是農戶從一產中解放出來,讓農戶通過從事二、三產業,拓寬增收渠道;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科學布局、選擇優質品種、測土施肥、農業機械化作業、節本增效等先進技術,減少投入、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加工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簽訂“糧食銀行”存糧協議,農戶根據意愿,按糧食實時價格結算,構建穩定的產供銷三方聯動模式。
雙方共贏:實現托管后,農戶在享受國家各種補貼的同時,獲得比自身經營更高的收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整合農民的土地資源、企業的技術資源和社會資源開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拓展服務規模,增加服務收益,做到聚土地、聚資源、聚技術,達到農戶與托管服務主體雙方共贏的目的。
與此同時,通過托管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農戶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費用零投入,生產零風險。
大學生返鄉創業“洮之寶”模式。2014年1月,以王荷為代表的3名洮南籍大學生懷揣回鄉創業的夢想,依托家鄉洮南的農業資源,傾力打造五谷養生的自主品牌,返鄉創立了現在聞名全國的“洮之寶大學生創業團隊”,意在通過互聯網電子商務的手段將洮南的優質雜糧銷往全國各地。他們相繼創辦了國內首家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創新型農業專業合作社、洮之寶快遞有限公司、洮之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洮之寶職業培訓學校、洮之寶大學生創業園。“洮之寶”團隊在創業之初注冊了6類“洮之寶”商標,寓意為“洮南的寶貝”。業務范圍涉足了雜糧雜豆的種植、加工、收購、銷售和電子商務、快遞、職業培訓、創業孵化基地等領域,初步建立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打造產業集聚區的創新模式。
目前,團隊中大學生成員已發展到37人,“洮之寶”團隊還持續吸納更多的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加入到這項宏大的回報家鄉、振興家鄉的事業中。洮之寶大學生創業園在孵返鄉大學生創業企業21家,累計帶動季節性用工崗位300余人。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方面,梅河口市在農村垃圾清理和回收處理按照“政府主導、鄉鎮主責、農民主體、上下聯動、長效管理”的工作思路,創造了自己的模式。就是在城市環衛保潔實現社會化購買服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打好農村環衛保潔和垃圾治理“組合拳”,有效解決了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從根本上實現了農村人居環境的整體提升。
其主要做法是,建立“以市、鄉鎮為主、群眾為輔、部門支持社會參與”的投入保障機制。每年市鄉兩級財政按11的比例統籌環境管護資金600萬元。
加強隊伍建設,建立長效機制。按照農村500人口配備1至2名保潔員的標準,全市建立了327支1093人的鄉村兩級保潔隊伍。
強化督查手段,創新考評方法。研究制定了《梅河口市農村人居環境考核辦法》,將農村垃圾治理工作納入鄉鎮績效考核重要內容,市財政額外列支100萬元獎勵資金,對年終排名前列的鄉鎮予以獎勵。
2018年,梅河口市在全省率先實施了環衛體制改革,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引入山東明基公司負責城區環境保潔工作,同時,在李爐鄉、曙光鎮、黑山頭鎮、灣龍鄉等圍城鄉鎮的部分村屯進行農村垃圾治理試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實施投資4.9億元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從根本上提升垃圾處理能力和水平,有效解決了垃圾處理最后“一公里”問題。
村企共建——新農村建設的大荒地村模式。
吉林市昌邑區大荒地村,從2000年開始,以東福集團公司為依托,在全省率先創立了村企合一、共建雙贏的新模式。這個模式呈現出村里土地成為企業的生產基地、村內勞動力成為企業職工、村民成為企業的股東或合伙人,企業成為帶動村內建設發展、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火車頭。
2000年東福集團的第一個子公司東福米業成立,主要生產加工銷售綠色大米、有機大米。隨著企業快速發展,企業的生產基地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企業開始建立基地+農戶+訂單的經營模式,帶動周邊5鎮12個村7840戶農民種植綠色水稻。為了強化生產基地管理,東福集團在公司+農戶的基礎上,推進了企業與村共建模式,土地流轉每公頃是13500元,這個價格是高于本地區其他村莊的,同時國家補貼也發放給農民,并且通過集約化種植,農民不用再捆在土地上了,而是去東福集團的溫泉、米業公司成為產業工人,實現了企業與村、農民三方共贏發展。
其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村企共同發展產業,共用村內勞力,共建新型社區,共創文明生活,共享發展成果。村企合一后,大荒地村的人均收入逐年遞增,人均收入已達到2.4萬元,實現了村企共享發展成果。
相關標簽:吉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