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鴨棘頭蟲病是由棘頭蟲寄生于鴨的小腸所引起的寄生蟲病。本病除鴨發生感染外,其他家禽如鴨、雞、天鵝以及其他野生游禽均可發生感染。寄生于鴨的棘頭蟲有四種,即大多形棘頭蟲、小多形棘頭蟲、鴨細頸棘頭蟲和臘腸狀棘頭蟲。最常見的是大多形棘頭蟲。
1.病原及流行特點鴨大多形棘頭蟲屬棘頭蟲綱、多形科。蟲體呈桔紅色,紡綞形,前端大,后端狹細。吻突上有小鉤18縱列,每行7~8個,每一縱列的前4個鉤比較大,有發達的尖端和基部,其余的鉤不很發達,呈小針狀。吻囊呈圓柱形,為雙層構造。雄蟲長9.2~11毫米,睪丸呈卵圓形。位于蟲體前1/3部分內,靠近吻囊處。雌蟲長12.4~14.7毫米。卵呈長紡綞形,大小為113~129微米×17~22微米。在卵胚兩端有特殊的突出物。本病主要發生于鴨,尤其是一月齡以上的幼鴨。鵝較少見,幼鴨發生大量感染后常引起死亡。臨床上以麻鴨較為多見,肉鴨很少發生。常發生于夏秋季節。本病分布較廣,我國許多省市均有發生本病的報道。
2.生活史大多形棘頭蟲的中間宿主是甲殼綱、端足目的湖沼鉤蝦為中間宿主。成熟的蟲卵隨患鴨的糞便排出體外,被中間宿主湖沼鉤蝦吞食后,經54~60天,在其體內發育為感染性幼蟲(棘頭囊),鴨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蟲的鉤蝦后,幼蟲在鴨的消化道內逸出,約經一個月發育為成蟲。
3.臨床癥狀患病鴨生長發育不良,精神不振,口渴,食欲減退,消瘦腹瀉,常排出帶有血黏液的糞便,逐漸衰弱死亡,病程一般5~7天。
4.病理變化蟲體寄生于鴨的小腸前段,其吻突牢固地附著在腸黏膜上,引起腸道黏膜出血,呈卡他性炎癥,有時吻突埋入黏膜深部,穿過腸壁的漿膜層,甚至造成腸壁穿孔,繼發腹膜炎,蟲體固著部位的腸道黏膜嚴重出血,并出現潰瘍,腸道黏膜可見大量的黃白色小結節和出血點。
5.防治措施加強鴨群的飼養管理,幼鴨與成年鴨分開飼養,幼鴨或新引進的鴨群,應選擇未受污染的水塘或沒有鉤蝦的水塘放養,在多形棘頭蟲病流行的鴨場,應經常進行預防性驅蟲。常用的驅蟲藥效果不佳,病鴨可用四氯化碳驅蟲,按每千克體重0.5毫升,用小膠管灌服,具有良好的療效。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