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黃曲霉毒素的產生黃曲霉毒素與其他真菌毒素一樣,是產毒真菌在基質中生長繁殖過程中的代謝產物之一。本毒素是在1960年英國發生的10萬只“火雞X病”病因探討中發現的。在第二年又發現污染黃曲霉的花生餅能使大白鼠誘發肝癌而明確黃曲霉毒素是致癌性真菌毒素。產生黃曲霉毒素的主要真菌為黃曲霉和寄生曲霉中特定菌株,而溫特曲霉和軟毛青霉也能少量產生。據Eslaer報道,處于熱帶地區生長在玉米等基質上的前兩種真菌菌株的80%能產生黃曲霉毒素(黃曲霉主要產生B1、B2,而寄生曲霉則產生B1、B2和G1、G2);處于溫寒地區雖然生長在相同的基質上的同屬近緣菌株,其產毒菌株檢出率也大大降低。當然,除上述的地區性差異以外,其產毒最適宜條件是,基質水分應為16%以上,相對濕度應為80%-90%之間(黃曲霉屬于中溫性真菌之一),溫度應為25-30℃以及氧含量不低于1%等。同時,其生長的基質又必須富有碳水化合物的農產品,其中米、麥、玉米、花生、棉籽等糧油作物較為理想,容易生霉并產生黃曲霉毒素。
(2)黃曲霉毒素的種類黃曲霉毒素是一類結構相似,并具有雙呋喃環-氧雜萘鄰酮,即雙呋喃環-香豆素的化合物。根據在365納米(nm)波長紫外光下的薄層板上發出的熒光顏色(B1、B2呈藍紫色,G1、G2呈黃綠色)、Rf值(即薄層板上移動率)及其化學結構等,分別命名為B1、B2、G1、G2、M1、M2、P1、Q1、毒醇和GM1等18種。其中,除B1、B2和G1、G24種為自然產生的以外,其余的都是其衍生物。
黃曲霉毒素耐高溫,在通常消毒溫度下破壞得很少,只有在280-300℃時才能發生裂解破壞。但易被強堿或強氧化劑破壞,在紫外光下也能破壞(時間長)。
黃曲霉毒素在水中溶解度較低,易溶于一些有機溶劑,如三氯甲烷、甲醇和乙醇等,而不溶于己烷、乙醚和石油醚。當前,國內對各種食品、糧油、飼料和飼草中黃曲霉毒的檢測方法系采用薄層層析法(TLC)。
(3)黃曲霉毒素的毒性黃曲霉毒素間的毒性大小存在差異,如B1的毒性依次大于G1、M1的2倍,B2的4倍和G2的8倍。在畜禽中除公畜禽比母畜禽較多發生黃曲霉毒素中毒以外,幼齡畜禽又比成年畜禽的敏感性高。家禽對黃曲霉毒素敏感性順序是:鴨雛>火雞雛>雞雛>日本鵪鶉。
通過動物實驗證明,黃曲霉毒素的靶器官是肝臟,屬肝臟毒素。黃曲霉毒素對肝臟的損害,如果只是一次低劑量,則肝臟病變尚可恢復;如大劑量或反復多次受到毒素的作用,則肝臟病變往往轉為慢性病理過程。
(4)黃曲霉毒素的致癌性具有致癌性的黃曲霉毒素和其他化學致癌物一樣,經過生物代謝而形成終致癌物后與DNA等大分子相結合,便呈現致癌性。黃曲霉毒素不僅使受試動物誘發肝癌,在其他臟器或部位上也可誘發癌瘤,如胃腺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瘤以及小腸腫瘤等。黃曲霉毒素經氣管注入的受試動物,也可誘發氣管鱗狀上皮癌。
黃曲霉毒素還有致畸性,對妊娠8-11天的倉鼠,經腹腔注入黃曲霉毒素后,可誘發無腦、腦過小、心異位和其他缺陷等畸型性病變。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