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奶牛生產癱瘓亦稱乳熱癥,是母畜分娩前后突然發生的一種嚴重代謝疾病。多發于奶牛。5~9歲和3~6胎的高產奶牛最常發生,初產奶牛則幾乎不發生此病。多在產后12~48小時突然發病,亦有在懷孕末期或分娩過程中或產后數天發病的,但較少見。發病率高,影響大,損失重。一旦發生,以后多再發。其特征是由于缺鈣而知覺喪失及四肢癱瘓,治療以補鈣為主,重在預防。
一、病因
(一)日糧中鈣質不足。奶牛妊娠期間,母體本身產奶消耗和體內胎兒的生長發育,都需要大量的礦物質和維生素的補充,如飼料管理不當,日糧中的鈣質不足都會導致母體血鈣水平的降低。
(二)鈣磷比例不平衡。正常的鈣磷比例應為1.3:1至2:1。如果長期飼喂高鈣日糧,鈣磷比例不當或由于維生素D供應不足而影響了鈣磷的吸收和利用,均可導致奶牛體內鈣磷的比例不平衡,造成產后癱瘓。
(三)產后大量擠奶。產后奶牛由于胎兒帶走大量的鈣,且體質比較弱,胃腸吸收鈣的能力也較強,若再大量擠奶,使本已低鈣的奶牛鈣磷水平急劇下降。
(四)日糧中的鉀等陽離子飼料含量過高。影響奶牛骨鈣的正常調用,從而使母體血鈣水平降低。
(五)對干奶期奶牛飼喂了高鈣物質。干奶期尤其是干奶后期奶牛對鈣的需要處于最低限度,高鈣物質在體內抑制了奶牛泌乳所必須的鈣內環境調節機制的啟動,致使奶牛產后不能及時地調用骨鈣,使血鈣水平降低,造成奶牛產后癱瘓。
二、癥狀
(一)典型癥狀。初期出現興奮不安,對刺激敏感,繼而出現共濟失調,肌肉震顫,進一步轉入抑制,呈典型臥姿,反應遲鈍,甚至感覺喪失,對光線照射無反應。肛門松弛,反射消失。呼吸變慢,體溫下降,心跳加快,末梢冰冷,乃至昏迷,死亡時毫無動靜,少數病例死前有痙攣性掙扎。整個病程為12~48小時。
(二)輕型癥狀。其癥狀除不發生癱瘓外,主要特征是頭頸呈“S”狀彎曲,精神沉郁而不昏迷,反射減弱而不消失,能站立卻站不穩,體溫下降卻不低于37℃。一般輕型癥狀占多數。
三、治療
(一)補鈣療法。按每100公斤體重含鈣量2.2克補鈣,最佳鈣劑為20%~25%的葡萄糖酸鈣(在葡萄糖酸鈣中加入4%的硼酸,提高其穩定性),可一次緩慢靜注500毫升,隔6~12小時重復注射,最多注射3次。也可以用10%的葡萄糖酸鈣1000毫升加10%的鹽水2000毫升一次滴注。還可用10%的氯化鈣溶液緩慢推注,注意不司漏出血管。
(二)同時補磷、鈣、糖。如用20%的磷酸二氫鈉溶液200毫升或30%的次磷酸鈣溶液1000毫升、25%的硫酸鎂溶液50~100毫升、25%的葡萄糖溶液1000毫升緩慢靜注。
(三)乳房送風療法。這是一種傳統療法,特別適用于對鈣療法反應不佳或復發的病例。具體做法:用乳房送風器連接乳導管,將濾過空氣經消毒好的乳導管分別注入四個乳區,使乳房膨脹(要求皮膚緊張,界限清晰,輕敲有鼓響,氣少無效,氣多易脹破,注氣后結扎阻止逸氣),迫使乳房血回流,提高血鈣、血磷及血容量和血壓,同時刺激皮層,消除腦缺血缺氧,解除抑制。
采用上述療法的同時,也可采用適當的對癥療法。患此病時,禁止經口投服藥物。
四、預防
奶牛產前2周飼喂低鈣高磷飼料,限制每天鈣的攝入量在1000毫克以內,激活甲狀旁腺機能。產前4周至產后1周,每天添喂氯化鎂30克。增加谷物料,減少餅類和豆類蛋白料。產后即注射葡萄糖酸鈣,減少擠奶,以喂犢為限,飼料中加拌紅糖,同時肌注維生素D制劑。
保持牛體、產房的清潔衛生,保持牛舍安靜,預防可能誘發生產癱瘓跡象,越早治療越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