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幾年來,隨著農業產業化和西部大開發的推進,以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為主的草產業正在大規模興起,苜蓿種植面積迅速擴大。但是,由于盲目的引種,不合理的種植,引起多起生產的損失,給苜蓿產業化帶來了一定影響。在這種形勢下提出與生產需求最為直接關聯的技術問題就是苜蓿品種的生態適應性、產量潛能和區劃的合理性問題。
本文將從苜蓿的秋眠特性來分析苜蓿的生態適應、引種策略和種植技術問題。
1苜蓿的秋眠性
要了解苜蓿的合理引種和種植,道德需要了解苜蓿的秋眠性。苜蓿的秋眠性是苜蓿的一種生長特性,這種特性與苜蓿的耐寒力和生產特性有直接的關系,早在本世紀20年代,美國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了這一現象,之后隨著生產區域化的要求,人們對秋眠性的研究日益加深,隨著秋眠性測定方法的發明和分類標準制定,苜蓿秋眠性在育種和生產實際中得到廣泛地應用,對提高苜蓿產量和專業化生產發揮了積極作用。
苜蓿的秋眠性實際是苜蓿的一種有關生長習性和生理功能的遺傳特性,即秋季北緯地區由于光照減少和氣溫下降導致苜蓿形態和生產力發生的一種變化,這種變化只能秋季某一特定時間旬割后的再生中才可以觀察到,而在春季和初夏的刈割中卻觀察不到。這種遺傳變異主源于世界不同苜蓿變異中心的不同基因源,從而形成了1~9級的秋眠水平,1~3為秋眠基因型,4~6為半秋眠基因型,7~9級為非秋眠基因型。苜蓿的秋眠性與產量及其越冬性的關系極為密切。在北緯地區因光能利用不充分而影響產量,不足的秋眠會使抗寒性降低。Heichet(1988)指出,更為準確的選擇品種或將某一品種種植緯度限制在更狹窄、更適宜的范圍內,就可望進一步提高苜蓿的碳積累和生物產量,因此秋眠性水平是與生產力提高關系密切的因素,是苜蓿引種、生態區域及選擇最佳種植期的理論依據。美國曾花費幾十年的研究,研究出了美國苜蓿種質資源1~9級的秋眠性級別標準和相應的國家標準對照品種。
2苜蓿秋眠性在美國的應用
現在我們已經十分清楚,在北緯地區決定種植適宜的苜蓿品種,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它的秋眠水平。美國已經把苜蓿的秋眠性作為苜蓿品種鑒定的一個必測指標。美國苜蓿種子審定委員會(CASC,TNC)每年頒布一次美國苜蓿審定種子名錄,其中,秋眠性等級是特性描述的第一指標。
由于美國農業部頒發的《苜蓿栽培品種抗病蟲特性鑒定標準》中首先將鑒定苜蓿分為秋眠、半秋眠、非秋眠三大類型。然后再確定各類不同品種的抗病,抗蟲特性。
北美洲是世界苜蓿生產最大的區域,其主要生產區域在北緯35°~45°(之間,在美國東部,濕潤地有4個苜蓿生產帶,這個區域的年降水量在406~430mm之間。在非濕潤地區有3個苜蓿生產帶,主要頒布在美國的大平原、山間地帶和西南部,其耕作制度主要依靠旱作和灌溉。美國農業部農研局LOSOA/ARS曾頒發了一個植物抗寒性區劃地圖,將全美劃分為十個氣候區,根據苜蓿的秋眠性指標,非秋眠品種最適宜種植區是第8~9區,半秋眠品種是第5、6、7區,秋眠品種是2、3、4、5區。第1區和第10區均因氣溫過高或過低,無適宜品種。這樣就為全美范圍的苜蓿引種和種植提供了一個較為科學合理的依據。
3中國苜蓿秋眠性
盧欣石曾以美國9個秋眠性標準對照品種為對照,對中國94個苜蓿地方品種包括23個國家審定品種的秋眠性進行了測定,在等位基因變異的研究中發現。美國Norsemea品種具有和中國品種相近的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類型組。中國的新疆大葉苜蓿擁有和美國半秋眠苜蓿相近的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類型組。在秋眠性的方差分析中,美國秋眠性為1級的對照品種Norsema和大部分中國品種處于同一秋眠性水平,說明了中國苜蓿地方品種和人工培育品種基本上屬于極秋眠類型或秋眠類型(秋眠等級約1~3),而新疆大葉苜蓿卻和Dnputis品種(秋眠性為5)與Saranac品種(秋眠性為4)等半秋眠類型苜蓿處于同一水平。說明中國苜蓿地方品種和人工培育品種基本上屬于極秋眠類型或秋眠類型(秋眠等級為1~3),而新疆大葉苜蓿屬于半秋眠類型(秋眠等級4~5)。美國的秋眠類型品種,從1~9反映了從極秋眠-秋眠-半秋眠-非秋眠-極不秋眠九個變異梯階層次,而中國苜蓿品種從極秋眠-秋眠-半秋眠只表現出了約4個階梯層次,在秋眠性的遺傳變異幅中只有美國的一半。縱觀以等位基因頻率統計的遺傳距離(GD),中國為0.029,閂國為0.0422,中國品種也正好是美國的一半。
4中國苜蓿不同秋眠類型遺傳特征
以14個形態、生理和生化標記為變量集,運用MONOVA、NEST、ANOVE分析,將中國苜蓿品種分為三個類型組,數據表明,以來自北疆地區材料為主的第一類型組和以來自南疆材料為主的第三類組在形態、生理特性和等在因類型及頻率方面均表現出較大的差異,而大部分由來自中國內陸廣大耕作區的苜蓿組成的第二類型組卻表現出中間過渡類型。
第一類型組包括21份苜蓿材料,主要一自于北疆和內蒙古中西部。其遺傳特性主要表現為較低的株叢高度(55.85cm)/半直立的生長習性(2.91)、葉片短(18.54mm)、花色雜(1.09)、果莢松散(4.89),一般極秋眠(1~2級),主要的等位基因類型組是Ⅲ(54%),總種群遺傳雜合度在三個類型組中最高(Ht=0.346),類型組內種群間遺傳圖距大(GD=0.0277)。該類型組適于海拔較高(1000~2000m)、氣候寒冷(年均溫5℃~9℃)、年降水量少(50~250mm)和冬季寒冷、夏季干熱的生態條件,這個類型組的代表品種是北疆苜蓿、草原一號苜蓿、草原二號苜蓿。
第三類型組包括15份苜蓿材料,主要來自珩新疆南部。其遺傳特性主要表現是直立(3.09)、高大(67.88cm)、葉片寬(9.22mm)、葉片長寬比。2.27)、葉面積大(350.8mm2)、花色純、果蘋緊湊螺旋,一般為半秋眠(4級),主要的等位基因類型是XⅡ(52.4%),種群總遺傳雜合度三個類型組中最低,為Ht=0.272,遺傳圖距最。0.005),其生態類型特性受水分和熱量影響均很大。尤其是與秋季和春季降水量相關很高,該類型組主要來自南疆沙漠綠洲,適應于極其干旱高溫、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有灌溉條件的地區。
第二類型組包括56份材料,主要來自中國內陸8個。▍^)。該類型組內可以進一步劃分為8個亞類型,但劃分為8個亞類型組后失去明顯的地理牲。第二類型組作為一個大類,表現出過渡類型和漸變特征,在株叢高度、生長習性、花色、果莢形狀、秋眠性水平等方面均處于中間類型,等位基因組的類型為Ⅰ(78.5%);總遺傳多樣度0.331,居中;CD為0.0243,也居中;它與其他兩組類型不同的突出特征是:主莖長度(541.71mm)、莖節數(12.8)為三組之最低,葉片底毛為三組之最密。
5中國苜蓿秋眠性利用
5.1生態區劃
由于對苜蓿秋眠特性還了解的非常膚淺,在我國的苜蓿引種、推廣區劃中也還沒有如同美國那樣以秋眠性為癥要引種依據,因此盲目引種,在不宜區域種植推廣等問題,給苜蓿生產帶來負面影響。當務之急是盡快地填補這一空白,首先對國內品種、主要當家引進種、地方品系和野生種質資源進行全面的秋眠性測定,其次進行遺傳結構分析,評價中國苜蓿種質資源不同秋眠基因型的遺傳生態關系,探討苜蓿不同秋眠性與區域氣候特點結合起來,提出我國合理的苜蓿種植方案,與國際標準接軌,使我國的苜蓿生產進入一個科學的專業化的新境界。
5.2科學引種
目前秋眠性是預測推廣引進品種適宜生長區的簡便而有效的手段之一。如果在溫暖地區引進過量的秋眠品種,會因為光能利用不充分而減少產量,如果在寒冷地區引進的不是秋眠品種,會導致死亡或降低草叢持久力。在某些地區,如果光照不足而溫度卻仍適宜苜蓿生長,注重引進秋眠性較弱的品種就可能提高苜蓿的年產量。準確地選擇品種,將品種種植緯度限制在更狹窄更適宜的范圍內可望進一步提高苜蓿的碳積累和生物產量。非秋眠品種具有一種加勤學季節性產量的機能,但缺乏持續生產的特點。因此非秋眠品種改良重點就是在不犧牲其快速再生和高產量的同時,增加株叢的持久性。
5.3確定適宜的播種時期
光照和土壤溫度是影響苜蓿幼苗發育的二個重要因素,但不同秋眠類型在不同的時期對光照和土溫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對秋眠類型而言,在幼苗第一個月的生長期和第二個月的生長期,光照和土溫都表現為一樣重要,而對半秋眠品種而言,光照僅在第一個月的生長期沒有影響。因此在短日照條件下,幼苗的發育可以比長日照條件下期待更加粗壯的根冠芽和長根系統。
如果按照苜蓿不同秋眠性的植株發育規律選擇最佳播種期,就可以成功地建植苜蓿和培植苜蓿。
對于非秋眠性品種而言,最佳播種期應在春季3月初~4月中旬,或秋季的10月開始~10月下旬,對半秋眠品種,應在4月中旬~5月中旬。而對秋眠品種而言,則最佳播種期為6月中旬~7月底。鑒于低溫可以減少葉莖的生長促進根系發育,則秋播比春播更加有利,且可以減少田間雜草的危害。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