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理論要求
1.1產量標準
高產常年產量每畝400 -500kg ;中產常年產量每畝350 -400kg 。
1.2品種標準
大穗品種單穗粒重 1.9g 及以上,每畝穗數28-35萬;中穗品種單穗粒重1.1 -1.8g ,每畝穗數36-45萬。
1.3品質和效果
種植的小麥品種品質達到國家標準,種植技術與常規技術相比,產量提高10%,生產成本不增加。
2土壤要求
2.1整地
2.1.1 整地標準
整地應達到土壤細碎,耕層松軟,上虛下實,溝直廂平。“三溝”配套,溝溝相通,可排可灌。
一般耕層要求旱地 20cm ~ 25cm ,水田 15cm 。實行深溝窄廂,廂寬 2.5m ,多熟間作套種地,根據間作套種作物,適當調整。廂溝寬 20cm ,深 20cm 。圍溝和腰溝的寬度和深度一般在 30cm 左右。
2.1.2 整地方法
2.1.2 .1旱地麥田整地方法
早秋作物(如芝麻、綠豆、煙草、早熟玉米等)收獲后,搶墑揭板曬垡,播前耙地破垡,淺耕,及時耙耖,結合整地施好底肥,搶墑播種。鄂北崗地麥區揭板后,立即趁墑耙地破垡炕田。雨后注意耙地保墑。晚秋作物(如紅薯、大豆、棉花等)應及時騰茬、邊耕、邊耙、邊播種。
2.1.2 .2稻茬麥田整地方法
一般情況下,收割前四天左右排水晾田,干田割谷,適墑翻耕,然后炕田曬垡,曬垡一段時間后搶墑耙地一次,播前抓住宜耕期再淺耕淺耙。晚稻田多采取隨耕、隨耙、多耙,整后即播。
2.2施肥
2.2.1 施肥原則
注意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基肥與追肥結合的原則,平衡配方施肥。在氮肥和鉀肥的運籌上,應注意前肥后移,巧施拔節肥。
2.2.2 施肥數量
高產條件:0 -20cm 土層,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1%以上,全氮0.09%,堿解氮70-80mg/kg,速效磷20mg/kg,速效鉀90mg/kg,有效硫12mg/kg及以上。每畝生產小麥400 -500kg 的施肥量為:純氮(N)12 -14kg ,磷(P2O5) 7.5kg ,鉀(K2O) 7.5kg ,硫(S)3 -4kg ,提倡施用有機肥。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肥料種類、前茬作物、播期早晚和土壤墑情進行適當調節。
2.2.3 施肥方法
注重平衡配方施肥;在肥料的運籌上,將有機肥、復合肥、磷肥作基肥深施,氮肥的施用是基肥60%、分蘗肥15%,拔節孕穗肥25%;鉀肥以70%作基肥,30%作拔節肥。此外,微量元素鋅和鉬的缺乏區用鋅肥和鉬肥拌種。
2.3土壤處理
地下害蟲嚴重的地塊,每畝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硫磷乳油 0.3kg ,兌水1 -2kg ,拌細土 25kg 制成毒土,耕地前均勻撒施地面,隨耕地翻入土中。
3規范化播種
3.1播前準備
3.1.1 品種選擇
選用經過湖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經過當地試驗、示范,適應當地生產條件、單株生產力高、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強的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種。中產條件下,宜選用分蘗成穗率高、穩產的品種;高產水平條件下,宜選用耐肥水、增產潛力大的品種。
3.1.2 種子質量
選用經過復壯的種子,進行精選,大田用種純度不低于99%,凈度不低于99%,發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
3.1.3 種子處理
用高效低毒的種衣劑包衣。沒有包衣的種子要藥劑拌種,根部病害發生嚴重的地塊,選用2%戊唑醇按種子量的0.1%-0.15%拌種,或20%三唑酮按種子量的0.15%拌種;地下害蟲發生嚴重的地塊,選用40%甲基異硫磷乳油或35%甲基異硫磷乳油乳油,按種子量的0.2%拌種。
3.1.4 秸稈還田
前茬是玉米的田塊,用玉米秸稈還田機粉碎2-3遍,秸稈長度 5cm 。
3.2播種[pagebreak]
3.2.1 播種期
小麥從播種至越冬期,有0℃以上積溫400-450℃為宜,棗陽市適宜播種期為10月15-25日。
3.2.2 播種量
在適宜播種期內,分蘗成穗率地的大型品種,每畝基本苗15-18萬;分蘗成穗率高的品種,每畝基本苗12-16萬。按照以下公式計算播種量。晚于適宜播種期播種,每晚播2天,每畝增加基本苗1-2萬。
每畝播種量(kg)=(每畝計劃基本苗數*千粒重)/(1000*1000*發芽率*出苗率)
3.2.3 播種方式、行距、深度
用小麥精量播種機,行距21-23cm,播種深度3-5cm。
3.2.4 播后鎮壓
用帶鎮壓裝置的小麥播種機械,在小麥播種時隨播隨壓,保證小麥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長,提高抗旱能力。
3.3群體動態指標
每畝基本苗15-18萬,冬前總莖蘗數70-80萬,春季最大莖蘗數75-90萬。
3.4產量結構指標
每畝有效穗36-45萬,每穗粒數30-35粒,千粒重40-45g。
4冬前管理
4.1查苗補種
小麥出苗后及時查苗補種,對有缺苗斷壟的地塊,選擇與該地相同的品種種子,開溝撒種,墑情差的開溝澆水補種。
4.2防除雜草
于11月上中旬,小麥3-4葉期,日平均溫度在10℃以上時及時防除麥田雜草。闊葉雜草每畝用5%苯磺隆20g或20%氯氟吡氧乙酸(闊封)10ml,兌水30kg噴霧防治;禾本科雜草每畝用6.9%精惡唑禾草靈(驃馬)水乳劑60-70ml或用10%精惡唑禾草靈(驃馬)乳油30-40ml,,兌水30kg噴霧防治。
4.3防治地下害蟲
每畝用50%辛硫磷或48%毒死蜱乳油0.25-0.3lL,兌水10倍,拌40-50kg細土制成毒土,在根旁開溝撒入毒土,隨即覆土。也可每畝用50%辛硫磷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順壟澆灌,防治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
4.4冬季凍害的補救措施
發生冬季凍害,主莖和大分蘗凍死的麥田,在小麥返青期追肥澆水,每畝追施尿素10kg,缺磷地塊可將尿素和磷酸二銨混合使用。小麥拔節期,再結合澆水施肥,每畝施尿素10kg。
一般受凍麥田,僅葉片受凍,沒有死蘗現象,早春應及時中耕,提高地溫,促進麥苗返青,結合追肥,提高分蘗成穗率。
5春季管理
5.1防除雜草
冬前沒有防除雜草或春季雜草較多的田塊,應于小麥返青期,日平均溫度在10℃以上時,防除麥田雜草。除草劑同冬前期。
5.2化控防倒
旺長麥田或株型偏高的品種,應于拔節期每畝噴施壯豐安30-40ml,兌水30kg噴霧,抑制小麥基部第一節間伸長,使節間短、粗、壯,提高抗倒伏能力。
5.3防治紋枯病
拔節期,當病株率15-20%,病情指數6-7%時,每畝用5%井岡霉素水劑150-200ml或25%戊唑醇20g,兌水40kg噴施莖基部,間隔10-15天在噴施1次。
6后期管理
6.1病害防治
6.1.1 小麥條銹病
當地菌源病葉率5%,外來菌葉率1%時,每畝用15%三唑醇可濕性粉劑80-100g或25%戊唑醇可濕性粉劑60g。兌水40kg噴霧防治。
6.1.2 小麥赤霉病
開花期遇陰雨,每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5-100g,兌水稀釋1000倍,于開花后對穗噴霧防治。
6.1.3 小麥白粉病
當病情指數1.8,病葉率10%時,每畝用20%三唑酮乳油30ml,兌水40kg噴霧防治。
6.2蟲害防治
6.2.1 麥蚜
小麥開花至灌漿期間,百穗蚜量500頭,或蚜株率達70%時,每畝用10%吡蟲啉10-15g兌水40kg噴霧防治。
6.2.2 小麥紅蜘蛛
當平均每33cm行長小麥有螨蟲200頭時,每畝用20%甲氰菊酯乳油30ml或馬拉硫磷乳油30ml或1.8%阿維菌素乳油8-10ml,兌水40kg噴霧防治。[pagebreak]
6.2.3 小麥吸漿蟲
在抽穗至開花盛期,每畝用4.5%氯氰菊酯乳油15-20ml或42.5%溴氰菊酯15-20ml,兌水40kg噴霧防治。
6.3葉面噴肥
灌漿期葉面噴施0.2%-0.3%磷酸二氫鉀+1%-2%尿素,延長小麥功能葉關河高值持續期,提高小麥抗干熱風的能力,防止早衰。
7適期收獲
人工收割或機械分段收割的適宜收獲期為蠟熟期,機械直接(聯合收割脫粒)收割的適宜收獲期為完熟初期。
8貯藏、包裝、運輸和加工
小麥收割后單脫、單整、單曬、單放,勿與弱筋、強筋小麥混合,所有過程必須符合無公害標準。
8.1貯藏
小麥籽粒選用三合土麥場翻曬,禁止在柏油路面翻曬。采用干燥、趁熱密閉貯藏方法和“三低(低溫、低氧、低氧化鋁劑量)”的綜合技術貯藏。趁熱入倉,密閉貯藏的方法如下:
入倉小麥籽粒含水量應<12%。選擇晴朗干燥天氣曬麥,薄攤勤翻,曬至50℃~52℃,保持2個小時,下午3時~4時聚堆入倉,趁熱覆蓋密閉。高溫密閉10天~15天后,如糧溫降至40℃時,并繼續趨于下降,視為正常。如40℃的糧溫又趨于回升,應及早解除覆蓋物,詳細檢查糧情。
8.2包裝、運輸和加工
無公害中筋小麥的包裝、運輸和加工要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的包裝、運輸和加工的標準,防止無公害產品的成品污染。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