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由來及發生概況近來,在我國南部稻區發生一種與水稻黑條矮縮病(RBS-DV)十分相似的病毒病,經專家鑒定該病毒為呼腸孤病毒科斐濟病毒屬的一個新種,命名為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rakde dwarf virus,SRBS-DV)其傳毒介體主要是背飛虱。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能為害水稻、玉米、小麥、馬唐、看麥娘、稗草等20多種糧食作物和雜草。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于2001年在廣東陽西縣首次發現。2008年在廣西、海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均發現該病。2008年被正式鑒定其病原為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新種。2009年我國南部9個省區發病面積180多萬畝,約造成1.2億斤稻谷損失;我國主要發生在晚稻上,2010年7月云南富寧縣發現發生,8月底調查文山州富寧縣、廣南縣、碩山縣,紅河州蒙自縣、開元縣、建水縣,玉溪市元江縣、峨山縣,保山市施甸縣均有發生。二、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為害水稻癥狀1、典型癥狀(1)發病稻株葉色深綠,上部葉的葉面可見凹凸不平的皺折(多見于葉片基部)。(2)病株地上數節節部有倒生須根及高節位分支;病株莖稈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約1 -2mm 的瘤狀突起(手摸有明顯粗糙感,瘤突呈蠟點狀縱向排列成條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產生節位,因感病時期不同而易,早期感病稻株,病瘤產生在下節位,感病時期越晚,病瘤產生的節位越高。2、秧苗期癥狀病株顏色深綠,心葉抽生緩慢,心葉葉片短小而僵直,葉枕間距縮短,其葉鞘被包裹在下葉鞘里,植株矮小,不能抽穗。3、分蘗期的癥狀病株分蘗增多叢生,上部數片葉的葉枕重疊,心葉破下葉葉鞘而出或從下葉枕口呈螺旋狀伸出,葉片短而僵直,葉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似侏儒病。4、抽穗期癥狀全株矮縮叢生,有的不能抽穗,但相對抽穗遲而小,半包在葉鞘里,劍葉短小僵直,在中上部葉片基部可見縱向鄒褶,在莖稈下部節間和節上可見蠟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條脈腫,在感病的粳糯稻莖稈上可見蠟狀突起的脈腫斑。三、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控技術關鍵是“治虱防矮”,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防治關鍵時期,在傳毒媒介白背飛虱傳毒之前將其消滅,控制病毒傳播,并輔以其他措施,達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的目的。1、控害保健栽培;2、藥劑浸種或拌種;3、因地制宜,抓好“治虱防矮”;4、合理選用農藥。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