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各植棉地區由于生態與生產條件的不同,棉花栽培技術體系各異,從主要的種植形式與配套措施可劃分為三個基本類型,其中,密度與氣候因素密切,且制約其它栽培技術措施,因此,可作為技術體系的標示特征。 高密型:以美國、俄羅斯中亞國家、北非埃及和中國的新疆為代表,播種密度在12萬株·hm-2以上。這些植棉區無霜期較短,依靠大群體爭取較多的結鈴。 低密型:以印度陸地棉區、中國的長江流域和華南棉區為代表,播種密度只有3萬株·hm-2左右。這些植棉區無霜期長或沒有霜凍,水肥條件好,利用棉花的無限生長習性,果枝留到20個以上,依靠大個體爭取較多的成鈴。由于“稀植大棵“,整枝要求不嚴格。 中密型:包括南亞的巴基斯坦、西非喀麥隆和馬里等,以中國的華北棉區最為典型,一般密度在5萬~9萬株·hm-2。這些地區,無霜期中等,降雨分布年度間變異大,人力資源豐富;以拉長生育期充分利用熱量資源為目的,管理上精耕細作,多次追施氮肥,整枝嚴格(所謂“五步整枝法“)。特點是棉花結鈴時期變幅大,并以人工控制株型。河北植棉技術的形成與發展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1 古代植棉技術河北植棉始于唐代、倡于明代、盛于清后,棉花栽培技術體系在清初已基本形成。清乾隆年間方觀承棉花圖及文對棉農植棉技術有系統的總結,其中栽培技術有六個方面:(1)種子處理(布種),曬種(種選青黑核,冬月收而曝之),選種(淘取堅實者)和柴灰拌種(沃以沸湯,候其冷,和以柴灰);(2)耕作,犁翻作畦(種之以夾沙之土,秋后春中,頻犁取細,列作溝塍),灌溉(種棉必先鑿井,一井可灌四十畝),耘鋤(一月三耘,七耘而花繁茸細);(3)播種,深播(種欲深,復土欲實--此法適于旱地保苗),播期(谷雨前者為早棉,過谷雨為晚棉);(4)疏定苗,留苗密度古法約3萬株·hm-2,新法7.5萬株·hm-2;(5)打尖,苗高一、二尺打頂尖,分枝尺半去尖,并說明其防止互相遮蔽的效果(勿令交揉,則花繁而實厚),時間應在三伏;(6)采摘,吐絮后隨時采摘,曬干以便存貯,價格不同區分白黃棉花。可見,河北省在十八世紀已經形成系統的棉花栽培技術體系,屬中密類型。2 精耕細作階段20世紀后隨著陸地棉的引進,現代植棉手段引入并形成配套技術,主要體現在良種場建設、病蟲防治和化肥施用。50年代由于棉花受到廣泛重視,生理研究的初步結果與勞模和植棉能手的經驗相結合,將認為有益的措施極度發揮,棉花成為技術、勞力最密集的大田栽培作物。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